近日,在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大营“村游驿站”内,旅居云南青年创客联盟正式成立。在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云南省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主管下,200余名青年创客带着技术、创意与热忱,凝聚成一股协同发展的创业力量。
“在云南,旅居创业从不是孤军奋战。”云南省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会长孙立刚表示,随着多项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各部门的协同合作,资源得以整合,联盟的成立让这份支持更加可感。
眼下,一场关于“旅居”与“人才”的变革正在云岭大地悄然展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打破了传统的人才引进观念,吸引众多有专长的青年来云南旅居创业。他们在山水之间自由流动,贡献智慧,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注入全新内涵。
从“住下来”到“融进去”
在腾冲市的旅居生活,让王亚欧察觉到市场的新变化:旅居不再是退休人群的专属选择,越来越多来自一线城市、高学历、年轻化的白领进入这条赛道。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消费能力,还拥有出色的传播力,成为旅居人群中极具价值的新力量。
王亚欧曾是一名资深媒体人,从北京到上海,先后在报社、电视台及互联网公司工作。20年的职业生涯,让她的足迹遍布五大洲20多个国家。2023年,到腾冲旅游后她喜欢上了这里,于是在腾冲购买了一处温泉小院,并通过自媒体持续分享她心中“向往的生活”。她很喜欢“新腾冲人”这个称呼,“腾冲拥抱了我们这些旅居者,让我有了归属感。我带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来到这里,发展新的事业”。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豆芽姐姐”同样是一名传播达人。一次在玉溪市抚仙湖的环湖骑行经历,让她彻底爱上了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去年7月,她在澄江创建了一个骑行驿站,并带领团队连续30天开展环湖骑行直播,日均在线观看近千人,总浏览量达四五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骑友慕名而来。这种如“开盲盒”般结识天南地北骑行爱好者的体验,让她很有成就感。
“豆芽姐姐”本名杨丽萍。“一个和云南特别有缘的名字。”她笑着说。在玉溪,她感受到充分的信任与支持——市县两级政府不仅授予她“文体旅推荐官”的称号,还在她反映环湖路段存在路面不平的问题后,迅速组织修复。“这种对骑行体验的重视,让我下定决心扎根玉溪”。
王亚欧和杨丽萍在云南的舒心感受,源于云南对旅居人才的重视。
去年11月,云南省印发《关于加大旅游人才引育助推现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今年8月,又出台《关于促进“旅居人才”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明确提出“积极引进旅游领军人才、大力集聚旅游创新人才、着力支持旅游骨干人才、全面培养旅游实用人才”。在“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体人才专项中增设旅游人才类别,对打造现象级旅游“爆点”的项目最高给予500万元支持;同时建立“旅居人才档案库”,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支持改造“旅居人才公寓”,设立“旅居人才驿站”等。
“这是一种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观念。”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两份文件共同构成“全面育才”与“精准用才”相结合的系统方案。这种“柔性引才”模式不强调“落户安家”的刚性约束,而是营造来去自由、便捷舒适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旅居期间自愿、灵活地贡献智慧与才能。
这一理念在云南各地的精细化服务中具体落地。昭通市对经认定的“旅居人才”开通“兴昭人才支持计划”直接申报通道,并推出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季聘”岗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推出“新村民计划”,数字游民、文旅从业者可与本地村民共同发起“村民合伙人计划”,获得政策与资源扶持。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设立了首个“旅居人才驿站”,不仅提供人才公寓,还定期举办人才沙龙、民族文化体验课等活动,促进旅居人才与本地居民的深度交流;驿站还整合街道产业资源,引导旅居人才参与社区文化体验与旅游项目研发,帮助他们从“住下来”到“融进去”,在“以服务换服务”中感受社区的温暖与认同。
青年创客为乡土文化注入活水
在云南,随着“旅居云南”品牌建设的推进,支撑“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青年参与旅居产业发展的热情被激发,青年的梦想与地方发展的宏观需求相互激荡。
95后乡村CEO赵勇志通过运营,让更多青年创客在他的家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启了新事业。
大学期间,赵勇志就开始创业,积累了经验和资金。大学毕业后,他和朋友合伙建立乡村运营团队,深耕大理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古老村落,有“哑巴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刺绣、竹编、梅葛、打歌等多个州、县级非遗保护项目。经过系统性改造,七宣村闲置资源被有效盘活,老屋焕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如今,传统节庆吸引着八方来客;2024年,400多名艺术家来此创作,10余家特色小店陆续开业。村集体收入显著增长,3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1-8月,赵勇志和团队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乡村CEO+村集体+农户”模式,盘活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古镇80多个闲置院落,吸引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青年创客前来筑梦。
尽管创业不易,但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菩提帕沙民宿经理付敏看来,“西双版纳的发展机遇就像菠萝蜜一样,挂在树干上多得让人目不暇接。”
开民宿一直是付敏的梦想。刚起步时,虽然对民宿了解不多,但她认为,民宿不仅是让人歇脚的空间,更是一扇让游客深度体验在地文化的窗口。所以,她将傣族文化的深邃、热带雨林的神奇融入民宿设计的细节之中。
慢慢地,民宿的客人越来越多,口碑越来越好。如今,很多游客不仅来“打卡”,还称这里是“心中的雨林小家”。付敏认为,“这都源于对文化的尊重、保护和传承”。
“青年创客带来的不仅是业态的创新,更是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价值重塑。”在孙立刚看来,青年创客们并非简单地“回归”乡土,而是用现代的视野、审美和商业模式,重新发现并激活民族文化和乡村资源的内在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创客的‘奇思妙想’碰上乡土的‘真材实料’,当‘在地经验’遇上广阔天地,‘旅居’与‘旅创’正迎来一场深刻的质变。”他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