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日报)
转自:河北日报
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形成共鸣
刘 萍
当最后一缕灯光照亮河北省艺术中心的舞台,颜真卿的身影与《祭侄文稿》的墨痕在黑白光影中重叠,全场掌声如潮,久久不散。这场11月15日至21日上演的舞剧《颜真卿》,7天吸引15000人次观演,让“二刷”“三刷”成为观众自发打卡方式,更催生蔓延全城的“舞剧热”“书法热”“颜真卿热”。一台小众舞剧何以赢得大众青睐,并在石家庄形成现象级传播?答案藏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里,留在风骨与情怀的共鸣中,写在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密码里。
艺术表达的破壁与创新,让千年文脉可感可知。该舞剧跳出线性叙事窠臼,以《祭侄文稿》“润墨、起笔、奋笔、枯笔、墨尽”五重笔韵构建叙事骨架,将书法抽象美学转化为灵动肢体语言。舞者如笔锋流转,时而沉雄顿挫再现颜体刚劲,时而急促奔涌演绎乱世豪情,让观众在舞步起落间读懂“书为心画”。近两米长的翎子堪称神来之笔,既如狼毫挥洒墨韵,又如利剑露锋芒,将颜氏风骨具象化;黑白主调舞美呼应纸墨意境,红蓝光影交替渲染悲喜,多媒体技术让历史场景跃然舞台,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的完美交融。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用当代艺术语汇唤醒文化记忆,让不懂书法的年轻人沉浸其中,让熟悉历史的长者看到新意。
精神内核的精准传递,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共振。颜真卿的魅力,不止于书法成就,更在“真卿”“忠臣”承载的人格力量。舞剧通过“堂”上承家风、“宴”间共奋起、“关”前赴国难的细腻刻画,展现颜真卿作为叔父的温情、忠臣的坚守、文人的悲愤。安史之乱烽火中,颜真卿教导颜季明身正报国,二人于国难之际挺身而出,那份“一笔一脊梁,一字一山河”的忠义,被舞者展现得淋漓尽致。当舞台上颜氏灯笼黯然熄灭,这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当代人心中的正义坚守产生强烈共鸣,让观众在感动中完成精神洗礼。
优质资源深度融合,为这部舞剧注入专业底气。该剧汇聚国内顶尖创作力量: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执笔编剧,胡岩任总导演,杨翼作曲,任冬生把控视觉,王大山、刘敬等优秀舞者领衔主演,构成“专业院校+本土院团”的黄金组合。三年策划、十个月采风创排的匠心打磨,让每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这种优质资源深度融合,既借艺术院校专业力量提升创作水准,又激活本土院团活力,让作品既有艺术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口碑传播的裂变效应,让热度自发扩散。首演落幕,社交平台满是观众真情分享:“演员不是在跳舞,是在用身体写字”“看完想立刻了解《祭侄文稿》”“二刷仍被叔侄情与家国义打动”。从天津专程赶来的观众,三次观演仍激动的舞蹈爱好者,持票根排队签名的年轻粉丝,这些真实情感表达成为最好宣传。“舞剧颜真卿”等关键词冲上本地热搜,让小众舞剧走进大众视野。互动活动的热烈氛围、观众自发的剧评分享、媒体持续聚焦,形成线上线下联动传播矩阵,让艺术魅力突破剧场围墙,蔓延成全城热议的文化现象。
这场舞剧之所以火爆出圈,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渴望精神滋养,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这部兼具艺术美感与精神力量的作品才能击中人心。
一台小众舞剧火爆走进大众视野,说明文艺作品不一定曲高和寡,只要扎根人心、坚守品质,就能实现艺术价值与传播价值的双赢。
上一篇:石家庄打造社保便民服务新品牌
下一篇:歌我少年凌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