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薄金凤 通讯员 张杰 胡东育 摄影报道
11月21日,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蛮会镇和胜村的广袤田畴上,秸秆打捆机与残膜回收机协同作业。眨眼间,秸秆成捆,残膜离田,土地重现本色。
“今年100多亩地全用了加厚高强度地膜,保温保墒,增产20%左右,关键是回收省心!”种植大户杨过林说。
过去,超薄地膜“用起来便宜收起来贵”,破碎残留后难以捡拾。对此,巴彦淖尔市从源头破解“白色污染”难题,借力国家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以补贴杠杆撬动源头替代,采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每亩补约100元,加厚高强度地膜每亩补18元。
回收的残膜也踏上了变废为宝的旅程。在杭锦后旗蒙海工业园区的内蒙古杭龙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运膜卡车排成长龙。“往年就当垃圾扔,如今一车能卖2000多元。”蒙海村村民赵海强的“经济账”,算出了循环农业的效益。在这里,残膜与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混合利用,实现了能源绿色转型。“我们每年收购30万吨农林废弃物,其中残膜约10万吨,年发电2.38亿千瓦时。该模式年均为农村增收约8000万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重回报。”公司总经理麻俊领介绍。
目前,巴彦淖尔市已织就一张覆盖县、镇、村的三级回收网,设立575个回收站点,确保“组织回收有专人、收集存放有站点、加工处理有企业”。配套出台的《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清单》等措施,明确了路线图与责任链。该市坚守“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面向小农户发放告知书,与大规模种植主体签订承诺书,压实回收责任。
今年,巴彦淖尔市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264.5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36.9万亩,并实施玉米“一膜两用”等减膜技术20万余亩。数据显示,全市1070万亩PE地膜覆盖区,已完成回收204.44万亩,回收残膜5608.1吨。
“我们摸索出‘前减、中管、后治’的全链条治理路径,以全链条地膜处置体系推动我市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巴彦淖尔市农牧局耕地保护科副科长郝雅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