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综科技
图片:AI生成;浮夸的营销话术近些年,新能源车市场热度持续攀升,然而部分车企的宣传方式却引发了广泛争议。一些企业在发布会中摒弃了清晰的技术说明,转而堆砌晦涩的专业词汇与浮夸的营销话术,将产品介绍变成了语言炫技的舞台。从零部件的“武侠风”命名,到普通技术的刻意神秘化包装,配置名称越来越令人费解,被不少消费者批评为“语言腐败”,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图片:AI生成;用户合理质疑被归纳黑公关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消费者的合理质疑与批评,部分企业未能展现出应有的开放与包容,反而倾向于将外界声音简单归为“黑公关”行为。一些用户在社交平台发表批评意见,因表述不够严谨或偶然涉及企业认定的“敏感领域”,便遭到投诉、封号,甚至面临法律诉讼的风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车企在宣传中若存在夸大、误导甚至虚假内容,加剧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信任裂痕。
这种失衡的局面,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新能源车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当浮夸营销取代真实技术交流,当压制批评取代诚恳沟通,行业创新的根基——信任与透明——便被动摇。消费者期待的是一个公平、理性、基于事实的市场环境,而非充斥话术与不对称权力的角力场。
推动新能源车产业走向成熟,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诚信经营与良性互动。车企应当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以真实、清晰的方式与公众对话;监管层面也需加强规范,对失序宣传予以纠偏,保护消费者免受车企宣传不实信息侵扰。唯有如此,行业才能真正赢得人心,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