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文物系统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目标,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守正创新、赓续文脉,推动北京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博物馆之城建设亮点纷呈
北京市印发实施《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五年间,全市新增备案博物馆49家,挂牌开放类博物馆56家,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266家。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相继开放,中国长城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新址、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等开工建设,全域博物馆布局基本形成。
举办北京博物馆季和“文物告诉你 何以中国节”系列活动,推出“北京博物”文创品牌,打造“北京博物有‘吉’市”活动品牌,2024年全市博物馆观众总量超1亿人次。印发《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改革分配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以精品大展为牵引,带动文创开发、开放服务和品牌活动,“看·见殷商”等展览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天宫藻井冰箱贴等引发博物馆文创热潮。出台《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及资金扶持政策文件,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
“两园三带”示范引领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北京市系统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和北京长城、大运河和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在全国率先出台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5年内即将出台《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率先推行长城研究性修缮模式,挂牌首个长城保护修复实践基地,五年间,实施长城抢险加固工程60余项,累计修缮长城墙体超过20千米。
推动社会参与共同保护长城,引入社会资助修缮经费,组建500余人长城保护员队伍,建设长城监测预警平台,挖掘阐释长城精神,营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保护氛围。
五年来,实施北京大运河沿线各类文物保护工程近400项,发布北京市两批水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京西遗产保护利用,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成功,形成海淀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城市文物大脑”等亮点成果。
用好首钢工业遗产打造冬奥设施、高端秀场和展览中心,入选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连续举办三条文化带文化节,联合京津冀广泛宣传系统性保护新成果。
历史文化溯源研究结硕果
围绕周口店、东胡林、琉璃河、金中都开展北京历史文化溯源工程,逐年发布“考古北京”新成果。北京周口店遗址、琉璃河遗址、大葆台汉墓、明定陵4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宫遗址、金中都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建成周口店、圆明园两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琉璃河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规划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申遗前期工作。路县故城遗址作为北京首个以“馆园一体”形式运行的考古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
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共开展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勘探项目1100余项、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完成发掘面积40余万平方米,考古项目数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连续举办北京公众考古季,创办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市创新打造“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博物馆第一课”,制作播出四季《最美中轴线》、三季《博物馆之城》,“北京之声·博物馆”已入驻100家博物馆。逐年策划推出“中华文明起源”“世界文明互鉴”系列展览,先后在法国巴黎、希腊雅典等地举办北京中轴线主题宣传活动。打造“世界遗产在北京”品牌,组建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举办世界遗产大会边会和国际交流对话活动。
成功举办2025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创“跨越文化的桥梁”国际学生交流项目。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总部落户北京,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设立北京代表处。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更好发挥文博单位“城市会客厅”作用。
□本报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