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前10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82家,同比增长14.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219.3亿元。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619.1亿元,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4458.2亿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925.2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73.1%、41.4%、40.6%。此外,从来源地看,阿联酋、英国、瑞士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7%、17.1%、13.2%。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背景下,这组数据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关于外资“撤离”与“避险”的论调时有出现,而这组数据不仅是对市场情绪的有力回应,也为洞察经济深层逻辑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新设立外资企业数量的双位数增长,以及高技术产业引资的亮眼表现,释放出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尽管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充满不确定性,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依然强劲。
更关键的是,这种吸引力的内核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外商在华投资的结构正顺应中国产业升级的脉搏,呈现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鲜明特征。
剖析前10个月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国吸收外资的形态正在经历一场“换挡升级”,引资结构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的提升,以及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速增长,恰恰印证了外资正在深度融入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过程。
这说明,外商看重的不再仅是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或土地资源,而是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外资结构的优化,实质上是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形成了同频共振。这种结构性变化,也是对外开放格局并未改变的生动注脚。
当前,国际上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脱钩断链”“去风险”的噪音,给跨国企业的全球布局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在这样的逆风中,从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到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从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持续深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依然越开越大。
阿联酋、英国、瑞士等国家对华投资的显著增长,表明无论是传统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以确定的开放规则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为全球资本提供了一个安全、广阔的避风港和增长极。
更要看到,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外资在华展业的逻辑已经发生变化。过去那种依靠优惠政策、低要素成本获取超额回报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依靠技术外溢、品牌竞争和本土化研发获取市场份额的新阶段。
现在的中国,对于外资而言,既是世界工厂,更是世界市场,还是全球重要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将中国供应链纳入其全球创新网络,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比单纯的产能扩张更具韧性和生命力。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未来我们更需要的,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政府采购等外资关注的重点领域持续发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同时,要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让外资企业不仅能“进得来”,更能“留得住”“发展好”。通过挖掘内需潜力,推动消费升级,为高技术、高品质的外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编辑 / 徐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