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北京报道
变局时代,公益慈善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11月22日,千余名来自全国的公益从业者、专家学者及跨界伙伴齐聚昆明,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5年会上,为这一时代命题破题。站在行业从“增量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拐点,本次年会以“共建可持续价值”为主题,于思想碰撞中,为“十五五”时期的公益事业探寻前行路径,为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公益慈善需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
论坛上,一个共识已然形成: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置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坐标系中审视。
2025年全国两会,“投资于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国正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这是资源分配结构的转折时刻。
“可持续价值不在于静态的稳定,而是动态的适配”,陆铭强调,当下,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马车的不可忽视的动力,民生则是夯实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服务业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视野中愈发清晰。必须让服务随着人的需要可获得,让资源随着人的流动而配置。这一宏观趋势,为公益慈善事业开辟了广阔且关键的价值创造空间。
在宏观理念指引下,基金会行业自身也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变迁。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客座教授刘忠祥指出,2025年是《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的关键一年,回顾基金会近十年发展趋势,基金会行业已从“增量时代”迈向“高质量时代”。
“虽然基金会成立数量的年增长率放缓,但净资产、捐赠收入和公益支出在持续增长。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中,仍有积极向好的一面。”刘忠祥呼吁,面向“十五五”,基金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当保持战略定力,从业者们“不必过于消极,也不应盲目乐观”。
面对当前行业因信任冲击而面临的挑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刘文奎坚定了行业的信心。他表示,国家需要公益慈善,中央高度重视公益慈善,中国公益行业的基本面依然稳健。随着监管措施逐步落地完善,行业也将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凤凰涅槃,往往是重获新生的必经之路。”刘文奎说道。
多元主体探索路径,共筑公益新生态
宏大的理念与行业的转型,最终需要落在一系列扎实、创新的实践探索上,不同背景的实践者正通过多元路径将“可持续价值”落到实处。
“企业基金会不做孤勇者,而要做‘攒局者’。”《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副社长、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提出了这一生动的角色转换理念。王跃春表示,民企基金会以“商业向善”为锚点发力,借技术破壁、共享成果,当商业智慧赋能公益慈善,民企的行动能量正借基金会这一载体深刻地融入行业生态中。唯有政府、行业、公众共同优化“营善环境”,民企的破局力量方可汇成长远河流。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机构则需要在资源约束中探索出独特的发展路径——“内外兼修”。
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邹伟全以“平衡资源约束与公益长期价值追寻”为题,分享了绿芽基金会作为民间独立发起的中小型机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此选择的策略与智慧:对外,携手伙伴联合筹款,从“小切口”切入实际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对内,始终保持组织的深度自省,以能力建设滋养团队成长,让组织文化不断沉淀转为前行动力。绿芽基金会的实践,为众多中小型公益组织提供了可行范例。
来自边疆地区的声音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视角。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德庆玉珍通过讲述边疆基层社会组织的实践,揭示了在资源稀缺、孵化困难的环境中,在地社会组织如何以专业服务和点滴坚守回应真实需求,并在救灾等重大场景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机构,德庆玉珍呼吁,行业在追求专业化与规范化的同时,更应真正“看见、理解、尊重”边疆基层组织与弱势群体的处境,方能与在地机构共同构建更加公平、更具韧性的公益生态。
而所有这些实践探索,都离不开健全的行业基础设施支撑。
健全的财税基础设施是基金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公益生态长期健康运行的基本公共产品,深圳市君合信税务师事务所所长胡绵鹏从“共建基金会财税基础设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刻阐释。他指出,修订后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在当前行业快速发展、治理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这一变化尤显关键。
地域赋能,云南本土“基因”焕发公益新活力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年会首次落地云南,也为公益实践带来了独特的地域视角。
云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会长高毅指出,本次年会在云南省民政厅的指导下,云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联合多家机构举办了包括“民心相通、价值共创:中国基金会助力南亚东南亚可持续发展”在内的特色平行论坛。他期待公益合作成为深化区域发展的纽带,共同谱写“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新篇章。
云南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林超民从历史维度深挖地域公益价值,分享了云南多民族共同孕育的慈善历史传统,这既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构成了云南当代公益事业的“基因库”和“灵感源”。今天,这些民族慈善传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与慈善基金一道,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黏合剂,并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和公益创新提供内生动力——这些本土慈善基因,正成为云南公益创新的“活水源泉”。
从国家理念与行业转型的同频共振,到一线实践的百花齐放,本次年会为“十五五”时期公益慈善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实践路径,凝聚了共建可持续价值的行业共识。记者了解获悉,年会期间还举办多场平行论坛,覆盖AI+公益、困境儿童支持、公益价值实践等细分领域;中基透明指数 FTI2025等成果为共建可持续价值的探索提供数据支撑。
正如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谭红波所言,“可持续价值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更要经得起时间考验”,这场昆明之约,正是公益行业在时间检验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一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