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见能源)
一款被誉为“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的爆品,一个两年内登顶澳洲市场的品牌,却因最基础的AC插头缺陷折戟沉沙。
据预见能源了解,11月19日,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的一纸召回公告,将中国储能新锐思格新能源推至聚光灯下。其生产的单相8/10/12kW能源控制器因AC插头存在过热起火风险被正式召回,这距离该产品大规模上市尚不足一年。
此次召回发生在思格新能源第二次冲击IPO的关键时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户储企业在快速出海过程中难以回避的质量管控与可持续发展难题。
产品缺陷背后的扩张迷思
思格新能源的崛起堪称行业神话。这家成立于2022年5月的企业,凭借一款“五合一光储充一体机”迅速打开市场。2024年前三季度,该产品为公司贡献了超过90%的营收。
然而,光鲜数据背后,危险的种子早已埋下。
ACCC的召回公告直指问题核心:AC快速接入插头因安装和结构问题存在过热、损坏及火灾风险。更关键的是,故障具备可重复性,与单一安装商无关,属于结构性隐患。
看似简单的AC插头问题,暴露的却是企业狂奔中的系统性风险。为突出“快速安装”的市场卖点,思格可能未采用经过充分验证的成熟设计。而更深层的原因,藏在该公司的运营数据中。
2022年,公司销售支出仅为68万元,而到2025年4月底,仅四个月销售支出就高达约1亿元,销售费用率约8.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大量的费用支出放在渠道扩张而非研发投入上,造成现在的情况也并不意外。
从产品召回至品牌崩塌的多米诺骨牌
召回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发酵。
此次思格产品被召回可能导致澳大利亚本地光伏安装商暂停与思格的合作。在户用储能市场,安装商是连接厂商与终端用户的关键纽带,他们的信任流失将直接动摇企业的市场根基。
更严峻的是对思格新能源上市进程的潜在影响。此次召回发生在公司更新招股书、再次挑战港股上市的敏感时期。监管机构对存在产品安全隐患的企业的审查势必更加审慎。
资本市场对产品安全零容忍。一旦核心产品在主力海外市场被贴上“安全隐患”标签,企业的融资能力、估值逻辑都将受到根本性质疑。这对依赖持续资金投入的新能源企业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
思格新能源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依靠单一爆品策略快速构建的市场优势,可能一次产品安全事故就会迅速崩塌。
个体危机到集体瓶颈的深层思考
思格新能源的困境绝非个案,而是整个中国户储出海企业的集体瓶颈。
行业正重蹈光伏覆辙。当下欧洲户储市场的竞争,本质是中国企业之间的“零和抢装”。在2024年经济增长率急剧放缓的市场里,企业疯狂争抢安装商、渠道和市场份额,情形像极了光伏逆变器2017-2019年的洗牌期。
产品质量与验证周期被严重压缩。户储产品本应是“长寿命、慢反馈”的耐用设备,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研发、验证和试运行。而思格产品从发布到召回,仅用了约一年半时间,产品寿命节奏被极致压缩。
监管门槛将全面提高。澳大利亚此次对思格的严格处理,将促使其他国际市场对中国储能产品的认证要求更严格,监管更敏感。这会传导到所有中国储能企业:标书评审更严、保证责任增加、准入门槛提高。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可持续发展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吕建中指出,光储行业目前面临技术、经济和治理三大瓶颈。思格召回事件,正是这三大瓶颈的集中体现。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思格新能源的案例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提供了深刻启示。
产品安全是出海企业的生命线。家用储能产品要在用户家中运行8-15年,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思格为召回事件付出的代价,远超其在品控上的前期投入。这警示所有企业:“事后补救”的成本永远是“事前预防”的数倍。
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应止于销售。必须将安装质量的管理权牢牢握在手中,推动渠道合作从“刺激短期销量”的返利模式,转向“确保长期可靠”的共赢模式。
安全与信誉,建立于产品抵达用户之前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设计、选型、生产到培训、安装、维护,全链条的质量闭环,才是出海企业最硬的底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市场的本地化适应至关重要。澳大利亚气候炎热、电网结构特殊,对产品的适应性要求更高。企业不能简单地将国内产品或标准照搬到海外市场。
思格新能源的召回事件,为中国户储企业的狂飙突进按下了暂停键。在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的关键节点,企业若继续盲目追求扩张速度而忽视产品质量,类似的危机一定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