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工程,是公安工作现代化对新型警务人才培养提出的时代要求。作为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公安院校必须主动回应实战需求,聚焦“三个高地”建设,构建“战为主导、教是基础、学是关键、研是引领、练是强化”系统衔接、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公安工作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夯实“教是基础”,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教”是高素质专业化警务人才培养的起点,要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按照人才能力和知识图谱,努力使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每项知识点都能有效支撑能力生成。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思政课程的公安特色,确保人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要教好学科前沿理论。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把本学科、本领域的新发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热情。要教好公安专业知识,通过选聘驻校教官、开展“双教”课堂、开设实战讲堂、引进实战平台、共享数据信息等方式,邀请公安机关更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确保课堂与执法现场无缝衔接。
聚焦“学是关键”,不断丰富师生学识素养
“学”作为“教学研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内容,衔接知识内化、能力生成和专业身份认同,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要求。从教师维度看,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紧盯学科理论前沿、新型犯罪形态变化、执法规范更新、警务技术演进等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堂供给的精准性和前瞻性。从学生维度看,学习过程体现为从知识接收向能力建构的转变,涵盖认知层次、学术思维、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等。要支持学生构建“基础理论+警种专业+科技应用”三维知识体系,系统掌握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夯实执法规范化根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建设了智慧学习资源统一供给平台,重构学生学习生态;构建了“四阶递进式”教师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名家培育工程。
突出“研是引领”,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作为“教、学”和“练、战”的中间环节,“研”具有不可或缺的递进性。要落实科技兴警战略,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移民管理、智慧新警务等领域,开展公安基础理论研究,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立项。要聚力破解一线实战难题,开展创新性对策研究。要聚焦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安工作现代化中“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联合公安机关、高新技术企业,搭建更多协同创新平台,在预测预警、装备研发、侦查打击、追逃追赃等领域,培育一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近5年,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13项,部级科技奖励17项。
做实“练是强化”,注重智慧赋能实战训练
“练”是对体能、技能、心理、创新意识等人才集成能力的测试演练,强调真实性、职业性、实操性。要坚持向教育训练要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以民警个体的过硬素质支撑合成作战能力生成。要加强实战化教学训练,深化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应用,大力开展单警体能、警务技能、警务战术等训练,推广模拟仿真、协同训练、综合演练、比武对抗等训练方法。要加强学生的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术思维为重点,加强新知识新技能专项培训,组建跨警种、跨单位、多学科、多领域的校局研企协同攻关团队,广泛吸收学生参与其中,努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建成全国公安院校首个智慧体测中心,实现14个体能技能项目的智能化训练、无人化考核,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在全国公安机关建立40余个实践教学基地,每年举办“精武杯”技能比武等,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实战化训练品牌。
坚持“战为主导”,强化人才培养实战属性
当前,公安机关有效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的使命任务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公安机关工作样态发生重大变化,在“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下,情报、数据、信息等对作战方式的主导、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着眼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公安机关警种、部门之间,公安机关与网信、综治、信访等党政职能部门之间,协力攻坚、协同治理效应日益凸显。公安机关向主动预防警务转型,特别是在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的指引下,强化风险前端感知、预测预警、及时处置能力越来越重要。为有效应对发展变化,公安院校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深入研究公安机关的作战方式、力量编成、制胜模式,深刻剖析影响作战效能的人才、情报、指挥、装备、技术、保障等要素,聚焦打赢目标,按照不同地域、不同警种、不同岗位刻画新型警务人才的能力图谱,同时绘制院校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图谱,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运用智能手段、深化校局合作等方式,实现公安机关人才能力图谱与院校知识图谱的深度耦合,打通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人才培养链路。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在深入分析公安实战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基础课—实战核心课—跨域融合课—实战实训课”课程体系和“1126”实战化校局协同育人体系,效果良好。
(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校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校办公室干部、研究实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