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康复得往医院跑,现在在‘家门口’的康复站就能享受到专业指导,太省心了!”11月20日,南昌市青云谱区三店西社区居民肖东江在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内完成下肢训练后,对这份便捷服务赞不绝口。
如今在南昌,从政府精准施策到社会力量参与,再到个人爱心坚守,一套多维度、全覆盖的扶残助残体系正逐步完善,为残疾人群体撑起“幸福伞”。
□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
助残个人: 守为民初心,做残友“贴心人”
“只要残友愿意学,我这里的大门随时敞开着。”“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吴寿国,用行动兑现着承诺。
身为小儿麻痹症后遗症患者,他自幼热爱书画却因家境贫寒自学成才,在残联与西湖区政府支持下,组建“南昌市西湖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该中心以非遗代表性项目南昌宣纸绣为主打,由生肖坊、家训阁、制绣房、陶瓷绣、团扇坊、瓷板画、手工制作坊、葫芦阁和书画创作室组成,涵盖了南昌宣纸刺绣、葫芦烙画、团扇创作、南昌瓷板画、书画创作等残疾人就业创业项目,成为以残疾人手工和非遗相结合的学、研、产、销一体就业创业平台。目前,已安置12名残疾人就业,通过跨境电商完成手工艺品订单超40万元,为残友搭建起就业创业平台。
从“受助者”变身“助人者”的季亮,同样书写着暖心故事。4岁时因蜜蜂蜇伤致残的他,曾是低保户,凭借坚韧改变命运后,2011年开启公益之旅。他每天下午5时到7时和弟弟在店附近摆摊免费为老人理发,并逐步扩大公益范围,每个月关店一天,去各乡镇、村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免费理发。他的善举渐渐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吸引了众多热心公益的人加入,成立了季艺力志愿服务队,正式踏上公益之路。14年来,他带领协会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拥有890名注册志愿者的大家庭,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万个小时,为众多残疾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特殊教育领域,洪丽娟的坚守更显珍贵。她先后创立了南昌市西湖区现代残疾人教育康复中心、托养服务中心,用专业与热爱,让听障、孤独症、智力发育迟缓等特殊群体逐步融入社会。
22年来,洪丽娟累计为2000多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帮助听障孩子走出“无声世界”,学会倾听与表达;陪伴孤独症儿童摆脱“孤独困境”,逐步适应社交;助力智力发育迟缓群体掌握生活技能,增强独立生存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经她帮助的孩子,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欢笑、交流,走进校园、参与社会生活。
助残集体:
建暖心港湾,护残友前行
为破解残疾人康复“远、贵、难”问题,青云谱区率先推进“十五分钟康复圈”建设。
该区残联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吸纳社会力量新建等方式,已建成3家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并创新推出“残疾人之家+康复”“卫生服务机构+康复”“文体活动场所+康复”三位一体服务模式,确保残疾人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专业康复服务,有效降低康复成本。
在优化助残服务流程上,青云谱区同样下足功夫,以区残疾人之家为核心平台,围绕残疾人实际需求,通过流程再造与信息共享整合多部门资源,将残疾人证办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申请、就业帮扶、就业培训、托养照料等事项纳入“一次办”范围,让残友“少跑腿、好办事”。针对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该区还主动对接评残医院提供上门办证服务,全力打造“办事不用求人、高效便捷”的助残服务体验。
除了政府部门的精准施策,社会力量也在助残领域持续发力。南昌市小鲜鹭志愿者协会以“守护美好出行、传递爱与温暖、引领文明风尚”为宗旨,深耕公益十年,成为残友出行与生活中的“暖心伙伴”。该协会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体,采用“精英汇+常态化”管理模式,构建“1+6+N(志愿者之家+地铁站+地铁周边场景)”志愿服务阵地,重点围绕地铁出行引导、文明城市建设、赛事保障等领域开展服务。
十年间,小鲜鹭志愿者协会累计培养21期共200余名精英汇志愿者,研发并参与公益项目40余个,组织公益活动近900场,联动23所院校,吸引6.6万名志愿者参与,累计服务时长超42万小时,惠及市民近8000万人次,用实际行动为残疾人等群体搭建起出行“安全网”,成为南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政府搭建的便捷服务网络,到社会力量汇聚的爱心洪流,再到个人坚守的帮扶阵地,南昌正以多元举措、务实行动,为残疾人群体提供更有温度、更具质感的生活保障,让每一位残疾人都能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