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了12项战略任务,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首位任务,彰显分量之重,释放鲜明信号——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稳,实体经济是一国强盛之基
实体经济何以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剖析一个样本,会有直观感受。
山东滨州市兴福镇,集聚了2800多家商业厨具上下游企业。然而,几年前,兴福镇厨具产业发展一度举步维艰:技术落后、品牌不强,企业利润逐年下滑。
还要守着实业吗?是否另谋新路?要不要找些赚快钱的行业?
几经考量,兴福镇决定坚守厨具、狠抓创新:一手加大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一手全国引才,携手高校搞研发。
创新引领,有企业研发出节能高效的燃气灶具,热效率提高30%以上;有企业研发出智能炒菜机器人……如今,兴福镇厨具产业约占全国40%的市场,从业人员达4.2万人。
一座城镇的发展,实业为先;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此。
回首来路,实体经济是“立身之本”。
先看一组数据。202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三成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
再看另一组数据。实体经济吸纳就业超4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广州集群排名首次跃居全球之首。
展望前路,实体经济仍是重中之重。
“产业是经济之本。现代化产业体系连接生产和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关键枢纽地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李燕说。
“如今,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加快建设以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为内在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李燕说。
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怎么建?
在时空的经纬中,“十四五”时期已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家底更厚——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大多数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实力更强——“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国产大飞机投入商业运营……“十四五”以来,中国制造“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首次跻身全球前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推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
走进一家老厂,可以感受“智能化”的焕新力量。
上海汽轮机厂,新中国第一家汽轮机制造企业。如今,置身企业叶片车间,只见五轴联动铣床高速运转,算法自动排产调度。
这场“智能革命”效果显著: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12%至15%,上海汽轮机厂一跃成为行业领跑者。
观察一个行业,可以领略“绿色化”的澎湃活力。
对比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不足1万辆;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渗透率为40.9%。
10余年发展,我国抓住绿色化转型机遇,率先转换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如今,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置身一个场景,可以体会“融合化”的协同魅力。
对着毛坯房拍张照,选择喜爱的装修风格,小程序自动生成精美效果图;一键切换样式,各类吊顶、墙面、地板、沙发随意搭配……“我们即将上线人工智能设计助手,为客户提供所感即所要、设计即制造、制造即服务的一站式家居解决方案。”欧派家居集团副总裁朱耀军说。
“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眼下,越来越多企业正从“产品制造商”转型“生态服务商”,以融合化延伸产业链,提高价值链。
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切入口,以产业升级为落脚点,我国产业体系将实现“强筋健骨”,做到“块大力强”。
新,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
翻阅“十五五”规划建议,有个新提法引人关注: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何为新兴支柱产业?
“新兴支柱产业需要兼具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两者的特征与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渠慎宁分析,其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而且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新兴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将承担起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任。
这是突破经济增长瓶颈的现实所需。
观察当下,部分传统重点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正在逐步减弱。
“石油化工等产业可能面临国内需求达峰问题,再加上国际贸易环境恶化,部分传统重点产业规模扩大面临巨大挑战。”渠慎宁说,要想保持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加快打造新兴支柱产业,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供坚实支撑。
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新兴支柱产业具有业态模式新、技术含量高、绿色底色足、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新兴支柱产业可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版’,将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发生质的飞跃。”渠慎宁说。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已有坚实基础。
预测数据显示,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超17%,比“十三五”末高约5.3个百分点。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未来空间广阔。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
低空经济,就是例证之一。
古柏掩映的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景区,森林巡防有了新帮手:巡防人员只需轻点手机一键召唤,3公里外的机塔缓缓打开,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设定线路全方位、无死角巡飞。
“20余平方公里核心区,无人机30分钟即可完成巡检,烟火预警查证时间由20分钟压缩至2分钟。”中国移动四川梓潼分公司副总经理赵松柏说。
从巡检无人机到植保无人机,再到“空中的士”,今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3.5万亿元。
当然,在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传统产业,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郑栅洁说。
未来产业,今日的幼苗,可能是明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天的支柱产业。“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郑栅洁说。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李心萍 王政 刘温馨
下一篇:给AI造假戴上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