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遂和吴石联袂创作的《长江万里图》的复制件亮相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纪念园的英雄广场上,两尊青铜雕像静静伫立:何遂身着长袍注视大海,吴石身着西装望着对岸。雕像中间以象征海峡的波涛与海鸟造型相连。这座由中央美院历时三年创作的雕塑,不仅定格了两位福州儿女的生死情谊,更将一座城市的英雄之气凝固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11月16日举行的座谈会上,何遂和吴石两位先贤的后人代表,省、市委党史和方志部门专家以及文化学者等齐聚一堂,共同探寻先辈崇高精神,续写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记者也从何遂与吴石的革命情谊中,看到了这样的英雄之气。
它是家国情怀。何吴二人始终以民族大义为先,用行动践行“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忠于国家与人民的清醒抉择,正是英雄气的鲜明注脚,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它是无畏担当。吴石将生死置之度外,利用职务之便为地下党传递淮海战役兵力部署、长江沿岸军事布防等绝密情报。赴台执行任务前,他明知前路凶险仍毅然前往,用生命践行了“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誓言,这份直面险境、以身殉国的气魄,正是英雄气的硬核体现。
它是引路与托举。英雄气从不是孤军奋战。何遂是吴石革命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家人还担任吴石的单线联系人,为情报传递搭建起安全桥梁。这种以信任托举信仰的联结,让英雄的力量得以延展,更让英雄气突破个人范畴,化作可传递、可延续的精神力量。
站在三山人文纪念园的观景台上回望历史,福州不仅是一座派江吻海的山水之城,更是一座淬过火、染过血的英雄之城。
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700多名官兵血染江涛,其中大多是福州籍;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我方13艘参战军舰的14名管带中,至少有10人是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期的同班同学,4人阵亡,3人自杀殉国,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福州人;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福州在册烈士2560多人,为革命牺牲逾2万人,林觉民、方声洞、林祥谦、王荷波、林恒……一个个英雄彪炳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这份信任已经完整交给了我们这一代人,还将向下一代传递。”吴石的孙女吴红表示,从这些庄重而温暖的纪念活动中,深切感受到故乡福州作为一座英雄之城,从未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奋斗过的福州儿女。
在福州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中,有必要让这股英雄之气传承赓续,让其成为城市发展闯关夺隘、破浪前行的坚实底气。
对于身处和平年代的每一个平凡人,这股英雄气从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城市里看得见的行动:是消防员逆行火场的无畏,是志愿者扎根一线的坚守,是普通人路见不平的挺身而出,是建设者敢闯敢试的韧劲。
当每一位市民都将担当刻进日常,让勇毅融入行动,有福之州便有了迈向更美好明天的坚韧体魄和精神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