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妇女报)
转自:中国妇女报
在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淮河这条孕育了淮扬文化与中原沃土的大河,却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它是中国东部主要河流中,少数没有天然入海口的一条大河。
在很久以前,淮河其实是有入海口的,史料中“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谚,印证着它曾是一条安澜入海的河流。改变这一切的转折点,发生在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那时的黄河在阳武故堤决口后一路南下,夺取了淮河下游的河道作为自己的入海通道,这便是史上影响深远的“黄河夺淮入海”。
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奔涌而下,短短数百年,将淮河原本开阔的入海河道淤塞成了高出地面的“地上河”。泥沙不断淤积抬高河道,迫使淮河的水位持续上升,原本分散的浅水小湖群被连片淹没,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洪泽湖,淮河就此失去了直接入海的通道。
如今的淮河,早已形成了一套复杂而高效的“分流入海”系统,洪泽湖便是这个系统的核心调度站。
大部分淮河水会经三河闸进入入江水道,一路南下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最终随着长江奔流入海,这是淮河最主要的泄洪通道,承担了大约六成以上的水量排泄任务。这条通道是历代治水者通过疏浚河道、加固堤防逐步完善的,成为淮河与长江之间的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纽带。
进入21世纪,与灌溉总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建成,在特大洪水年份可将超额洪水直接导入黄海,让淮河的防洪能力提升了一倍还多。
从三河闸的启闭调度到灌溉总渠的清水流淌,如今的淮河虽然没有天然的入海口,但通过人类的智慧获得了更可靠的排泄通道。这条流淌千年的大河,如今以“入江为主、入海为辅”的独特方式延续着生命力,既见证着大自然的无常,更见证着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