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11月22日9时32分,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2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正式向电网送出第一度电。
漳州核电是“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规划建设6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其中,漳州核电1号机组已于今年1月1日成功投入商业运行。此次2号机组并网成功,意味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已全部并网发电。
漳州核电何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
首先,这与“华龙一号”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关。“华龙一号”是我国在30多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研发设计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它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与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华龙一号”突破了177堆芯、双层安全壳、能动与非能动安全系统,以及抗震能力、抗大飞机撞击能力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更值得称道的是,“华龙一号”的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带动上下游近6000家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这使得“华龙一号”完全具备了批量化建设的能力。
这个“全球最大”,还与“华龙一号”的工程实现能力相关。
核电站是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能源系统之一。以2015年开始建设的“华龙一号”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为例,就涉及70多个专业领域、80多个构筑物、360多个系统,工程设计图纸在20万张以上。每一个细节,都对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核安全等各个环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工程实现上非常困难。当年,全球三代核电建设也有“首堆必拖”一说。
可是,“华龙一号”依托我国强大的工程科技能力,用68.7个月的建设周期,成为当时全球唯一按计划建成的三代核电机组,创造了全球三代核电建设的最佳业绩。此后,随着我国核电形成了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建设等全产业链自主化能力,“华龙一号”后续机组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建设也是非常顺利。
正如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所说:“我们不仅要输出自己的核电,还要按照自己的标准建设。”
发展核电,还离不开强大的运营能力。
核电技术是否成熟,关键看运营效益。今年5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1000天,持续向社会稳定输送清洁电力超370亿千瓦时。目前建成投运的所有“华龙一号”生产运营绩效优异,这成为了“华龙一号”开展批量化、规模化建设的底气和优势。
目前,“华龙一号”已成为国内外在运、核准在建机组总数最多的三代核电技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华龙一号”还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朝着“一台更比一台好”的目标继续努力。漳州核电1、2号机组工程是采用“华龙一号”融合技术方案的首个核电工程,也是目前在建以及已核准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参考。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华龙一号”批量化总设计师崔怀明介绍,漳州核电1、2号机组工程在福清核电5、6号首堆工程的基础上,结合了首堆经验反馈、最新法规标准要求和最新科研成果进行改进。
这样,“升级”后的“华龙一号”反应堆功率提升了4.4%,相当于一年多发4.4亿度电,且同时满足三代核电技术以及我国最新核安全法规要求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核安全标准要求。
那么,这个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不妨来算笔账:
漳州核电1、2号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预计可达200亿度,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超600万吨;这个全球最大的“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全面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提供超600亿度的清洁电能,据估算将可以满足福建南部地区厦门市、漳州市用电总和的75%,能够有效改善福建省“北电南送”的电力格局。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