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斯文 于娜 北京报道
11月21日,以“智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2025华夏大健康产业发展暨康复服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连续四届引领行业风向的标杆盛会,科技与创新始终是贯穿全程的灵魂主线。
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精准医疗分会会长陈万涛教授发表演讲,结合其临床实践与转化研究经验,深入剖析了头颈肿瘤创新药物研发的现状与前景,并分享了精准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
陈万涛教授首先以医生和研发人员的双重身份阐述了参与创新药研发的初衷:“我们肿瘤科医生是创新药的受益人,也是创新药物研发的实践者。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大家知道我们医院以口腔医学、整形外科等学科为特长,我们口腔医学是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什么对创新药物研发感兴趣呢?因为我们的领先学科—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诊疗是我们的国际品牌学科,我们必须在基础、临床、药物治疗等方面起带头作用,前期和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公司一起合作也做了一些工作。”
他进一步介绍了精准医疗领域近期重要的活动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力:“我们与《华夏时报》大健康研究院完成了一个战略合作,已经签约了,我们是11月12号到14号在苏州召开了又一届精准医疗大会,这是第八届大会,这次会议我们线下是500多人,但是线上参会累计约有400万人次,所以精准医疗在当今这个时代已经深入人心,也是产业界一个非常好的赛道。”
在谈及临床医生对创新药物的核心期待时,陈万涛教授指出:“肿瘤科医生能不能做一个好医生,关键看你们企业研发的药有没有效,只有效还不行,还要副作用低,副作用低还不行,病人用起来还要方便,所以要求很高很高。”他强调,肿瘤科医生最需要的就是效果好、副作用低、患者依从性好的药物。
陈教授分享了他从外科、肿瘤内科到创新靶向药物研究的跨领域探索,特别提到了表观遗传学靶点这一前沿领域:“我们以前做的药物都是针对癌细胞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的癌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等来做的,初期,表观遗传靶点药物国际上都认为效果不好,原因就是功能机制比较复杂,副作用多、有时候不可控……但是现在通过表观遗传学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一些新的药物研究策略和技术的出现,有些表观遗传靶点的成药,完全可以克服原来我们以往遇到的问题。”
他以具体案例说明了该领域的进展与合作潜力:“比如,最近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EZH2抑制剂在美国、日本分别有一个药物上市,现在上市以后的效果看起来还是得到了临床一定的认同。恒瑞也有一个EZH2靶点药物在做临床研究……我们自己团队设计了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把EZH2蛋白降解掉,这个药物临床前研究基本做完了,所以刚才黄先生说过了,他们企业(康辰药业)对小分子药物很感兴趣,接下来我们的小分子药物可以考虑下一步怎么合作。”
陈万涛教授分享了近期参加欧洲肿瘤学学会年会(ESMO)的亲眼所见和体会,盛赞中国创新药的飞速进步:“大会口头发言和壁报有许多是我们中国的。例如,恒瑞一家他们的创新药物相关的、有46个投稿做大会发言或壁报介绍……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他特别提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团队在肝癌围术期治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显著改善了可切除的中高复发风险肝细胞癌患者的无事件生存期)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认为其“完全突破了现在大家的认知”。他将这一成就归因于国家持续的投入和支持:“我作为一名医生,是慢慢地涉猎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中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在这些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首先感谢我们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家们的持续的努力;‘十五五’规划国家对创新药物的支持力度也会非常大。”
陈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了未来药物研发的趋势:“以前我们几乎所有的药物靶点都是从美国、从欧洲引进来的,适应不适应我们中国患者呢?适不适应本土呢?有时候是不适应的,肺癌EGFR靶向药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强调,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投入的进一步加大,对疾病机制和靶点理解的日益深入,中国本土研发的潜力和成果正在快速显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很多靶点或者临床前、临床I期药物的出海量越来越高,就反映出这一点。”
他最后呼吁产学研医各界加强密切合作:“希望我们中国的药企、高校、医院和资本一起合作,把中国人需要的药物研究好,同时也有能力为国际药物开发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