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如何抓住绿色甲醇的新机遇
形式:两次腾讯会议分享;40分钟分享+10分钟互动第一讲 全球航运净零排放的博弈和机遇 12月5日 10:00-11:00第二讲 船舶可替代绿色燃料的经济性 12月12日10:00-11:00
费用:199元/人/两课时;110元/人/一课时
报名流程:1、添加微信energyinsider;
2、缴费拉群,群内发分享链接。
分享人:盛苏建
航运和能源领域资深人士,航运和能源从业37年,致力于清洁能源船舶和LNG水上产业链(LNGC、LNG动力船和加注、FSRU、FLNG) 研究和应用。获得荣誉: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 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甲类远洋轮机长资历,海上油气储运专业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能源LNG海上储运装备重点实验室技术委员,中国工程院重大工程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亚太经合组织(APEC)基金项目“绿色航运-LNG燃料动力”中国专家。
原标题:航运减排攻坚:替代燃料如何破局
文/邝展婷 中国船舶报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推进,航运业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减排压力。国际海事组织(IMO)明确“2050年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欧盟“Fit for 55”政策收紧燃料排放强度,中国“双碳”目标下多部委力推清洁能源船舶发展——传统船舶燃料(如低硫重油)高碳、高污染的局限日益凸显,替代燃料已成为航运业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路径。
在首届“广州船舶机务管理技术交流会”上,来自科研机构、船级社、航运企业的专家齐聚,围绕甲醇、液化天然气(LNG)、氨三大替代燃料的应用现状、技术痛点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当前三大燃料虽已进入规模化应用初期,但仍需通过政策完善、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加速构建绿色航运燃料体系,推动航运业从“高碳”向“低碳”“零碳”跨越。
应用规模持续扩容 三大燃料各有“短板”
“传统燃料已无法满足减排要求,替代燃料是根本性解决方案。”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研究所首席技术专家雷伟介绍,数据显示,现有全球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已超2400艘,总吨占比约8.3%;手持订单中替代燃料船占比达52.4%,2025年上半年新订单占比更是突破55%,LNG、甲醇动力船成为主流选择。DNV船级社预测,2040~2045年建造的多数海运船舶将以氨为燃料,零碳燃料替代趋势已不可逆转。
但LNG、甲醇与氨三大替代燃料各有各的技术痛点与应用瓶颈。
广州远海汽车船运输有限公司路飞介绍,该公司正加速布局LNG双燃料船队,计划2026年形成31艘汽车运输船规模,年运输能力达70万标准车,助力中国汽车出口供应链低碳化。从2024年到目前,该公司17艘LNG双燃料动力汽车运输船完成了60次LNG加注,总量达4457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989吨,硫排放降低近99%,氮氧化物减少约30%。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LNG加注设施不足、设备故障频发成为运营痛点。该公司在实践中发现,LNG模式下主机易出现油头油嘴堵塞、油气模式运行故障、缸头螺栓断裂等问题,辅机切换燃油模式时则易受电网负荷冲击影响。此外,船员的油气切换操作水平及设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甲醇因低碳排放,且可通过天然气、生物质、绿氢+二氧化碳等多种途径合成,来源广泛,成为当前应用增速最快的替代燃料之一。截至2025年6月,全球甲醇动力船手持订单达334艘,中远海运、马士基等企业已批量投用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但甲醇燃料船舶的安全管理难度不小,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张俊介绍,甲醇有毒、有腐蚀性已经众所周知,而在日常运营中还有一个安全难题:它易燃而且在日光下难以看到甲醇火焰,一旦泄漏起火,很容易错过初期处置时机。
氨作为零碳燃料,体积能量密度高于液氢,是远期航运零碳的核心选项之一。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李军介绍,尽管氨在船舶内燃机中已开展初步应用,但技术瓶颈仍较突出。一方面,氨的可燃性低,自燃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慢,需要强化燃烧技术提升效率,可多数现有技术并不适配船用低速机;另一方面,氨燃烧易生成氮氧化物,还可能产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298倍的一氧化二氮,需配套复杂的尾气处理技术;存储环节更麻烦,潮湿环境下氨会电离成铵离子,对金属腐蚀性极强,常规涂层容易失效,需专门设计耐氨腐蚀的复合涂层。
多方协同破局 答好“必答题”
与会专家指出,推进替代燃料应用的关键路径在于多方协同破局。在政策与标准方面,要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对接国际标准(如IMO“可持续燃料认证计划(SFCS)”),统一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方法;进一步细化绿氨、甲醇的补贴政策,推动加注设施建设纳入港口规划。
对行业企业来说,则应在技术研发方面聚焦核心瓶颈,鼓励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氨燃烧机理、甲醇防腐材料、LNG设备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同时,加速补齐加注短板,完善产业链配套,加快甲醇、LNG、氨加注码头建设,形成“港口—船舶—燃料供应”闭环。目前,中国已建成“海港致远”号16000立方米甲醇加注船,长三角、珠三角主要港口也基本建设了LNG加注站,但整体仍处于“示范向商业化推广”的阶段,数量和布局还不能满足需求;氨加注设施更是处于试点阶段,需要提前规划布局。在日常运营领域,则需加强对船员使用替代燃料的操作培训,拓展培训覆盖范围,探索实施取证等认证措施,制定作业指导和设备维护规范,建立故障数据库,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
从过渡性的LNG,到中期规模化的甲醇,再到远期零碳的氨,船舶替代燃料正逐步形成“阶梯式替代”格局。据预测,到2030年,替代燃料动力船占比有望突破20%;2040~2045年,氨燃料船将占新建船舶的多数;2050年有望实现全行业净零排放目标。
“替代燃料的应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技术突破、政策完善与产业链成熟,航运业将加速告别“高碳时代”,绿色燃料驱动的“零碳船舶”将成为全球海运的主流,为全球“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上一篇:时代少年团深情演唱想你的365天
下一篇:日本安检员偷中国游客,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