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 | 周智宇
编辑 | 张晓玲
广州车展首日,雷军没有出现在小米汽车的发布会上。
站在台前的,是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除了技术迭新,李肖爽演讲的核心只有一个:安全。屏幕上,是不加小字注释的三行大字——安全是前提,安全是基础,安全是一切。
营销味突然淡去,将安全牌打上牌桌。今年深陷舆论漩涡的小米,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广州车展上,李肖爽没有谈论那些锦上添花的功能,重点展示的Xiaomi HAD增强版以及安全辅助功能。
在智能驾驶的上半场,行业普遍采用“规则驱动”或基础的“数据驱动”。这就像是让司机死记硬背交规,或者通过模仿记忆来开车。但这种模式很快遇到了天花板:面对极端稀缺的场景,由于缺少训练样本,模型无法有效学习。
小米此次打出的“世界模型”,本质上是构建了一个高保真的虚拟仿真引擎。在这个虚拟世界里,系统不再依赖现实中必须发生的事故来学习,而是可以通过“日夜兼程”的模拟演练,在海量生成的场景中试错——“走对了加分、走错了扣分”。
这种从“模仿”到“认知”的范式转移,目的是试图通过算法的泛化能力,去覆盖那些长尾的风险场景,从而降低系统性的行车风险。
此次小米HAD增强版AEB也全面升级,AEB前向速度域从5-135km/h扩展至1-135km/h,并新增AE后向速度域1-30km/h;小米还将低速防碰撞(L-AEB/R-AEB)的识别对象,从传统的车与人,延伸到了水马、防撞桶、立柱甚至墙壁。针对行业高发的“误踩油门”争议,小米特意推出了MAI(误加速抑制)与AEB的底层联动。
功能点密集发布的背后,小米正在试图用技术堆砌出一道防火墙。并且李肖爽也时不时地“打补丁”。他强调,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驾驶仍需时刻保持专注。
就在广州车展前(11月18日),小米刚刚交出了一份“史上最强三季报”——汽车业务首次实现单季度经营性盈利,单季交付突破10万台。然而,资本市场却给出了令外界意外的反馈:业绩发布次日,股价不涨反跌,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
股价巨幅波动的背后,暗藏着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最深层的焦虑:当流量红利见顶,当50万辆车跑在路上,这家“网红车企”能否承受住安全事故带来的反噬?
从2024年3月28日发布SU7至今,仅用600余天,小米汽车就完成了第50万台整车的下线。这个速度在世界汽车工业史上是罕见的。在初创期,资本市场看重的是速度和爆款能力,为此愿意给予高溢价。
但在50万台这个量级,逻辑变了。
在1万台的规模下,偶发的事故会被粉丝滤镜和其他方式消化;而在50万台的基数下,任何一个小概率的安全瑕疵,乘以庞大的保有量,都可能演变为冲击品牌根基的“黑天鹅”事件。
对于头顶巨大流量光环的小米而言,它比任何传统车企都更经不起“安全信任危机”的折腾。
铜陵及成都事故后,公众对创始人言论的审视表明,将品牌安危系于一人之身并非长久之计。
此次广州车展上,李肖爽的登台,以及1800人工程师团队的亮相,也是小米汽车试图展示组织架构成熟化的侧写。它试图向外界传达:小米不再仅仅是一家依靠创始人魅力驱动的创业公司,而是一家拥有完善科层制、专业技术团队和工业底蕴的成熟车企。
这一转变对于接下来的战役至关重要。虽然小米YU7已经拿下了10月SUV销量第一,但这是一款面向“家庭用户”的车型。与轿跑用户不同,家庭用户对安全的敏感度极高,容不得半点网红式的浮夸。
只有当小米证明自己即便没有雷军的吆喝,依然能依靠成建制的工程师团队造出最安全、最可靠的车时,它才能真正赢得这个最保守也最庞大的市场。
广州车展上的小米,变得不那么性感了。
它不再谈论那些让女性用户尖叫的细节,不再制造短视频平台上的爆梗。但这种无趣,是资本市场此刻最想看到的。
在跨过50万辆的门槛后,小米汽车已经不需要再证明自己有多红,而是需要证明自己有多稳。今年以来的系列事故以及舆论危机,也是一声声警钟,正敲醒沉浸在“交付奇迹”中的小米。
当营销的泡沫退去,小米必须证明,即便没有雷军的吆喝,它依然能靠工业能力造出可靠的车。这是一次为了生存而必须进行的补课。
下一篇:亚洲最大船队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