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2024年12月6日,以《喝剩的牛奶盒也能回收,还能“变现”…… 首批“互联网+”智能回收机在无锡启用》为题,报道了无锡首批启用“互联网+”智能回收机的新闻,那么,近一年后,这批设备运行得如何?老百姓用得怎么样?记者近日进行了回访。
志愿者在指导居民进行投放
中午12点,在无锡市惠山区悦水园小区,居民许阿姨拎着积攒的塑料瓶和快递包装,熟练地走到智能回收机前进行微信扫码,随后仓门自动开启,将包装好的物品投入箱体后,系统实时称重并将环保金发放至其个人账户。“每公斤回收物可获得0.6元,满1元就能提现到微信零钱,特别方便!”许阿姨说,这个“生财之道”是家里小辈告诉的,她觉得很好,以前像喝完的牛奶盒、拆包的快递袋,收废品的人也不收,都是直接扔了垃圾,现在这个能变现,很棒。
在惠山区,像许阿姨这样做的居民不少,很多还是年轻人。据统计,去年12月至今,无锡市惠山区累计投放爱回收智能回收机232台,累计回收量达604吨,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076吨,参与人数达3.5万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显著提高,主动参与回收已成为社区新风尚。“现在都要精打细算嘛,过日子的事,能挣点钱都是好事,也算是年轻人的新时尚吧,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三十刚出头的陈女士经常带着儿子一起投递卖不掉的塑料制品,包括礼品包装的塑料膜等,培养孩子的环保习惯,也明白挣钱的不易。
记者了解到,惠山区投放的这批智能回收柜的后台智能系统,可实时监控回收仓容量,自动规划最优清运路线并派单。收到派单的清运员将在机器满仓后半小时内抵达现场,以高效服务保障系统高效运转。在运输环节,每包可回收物均附有专属二维码,每次装卸均进行称重扫码,实现从回收到再生利用的全流程溯源。“爱回收通过智能化手段,有效管理前端收集、中端运输及末端处置数据,为城市垃圾分类成效量化提供有力支持。”
据介绍,回收的塑料瓶经过再生处理,可制成雨伞、T恤、手提袋等日用物品;牛奶盒等复合包装也能压制成板材,用于制作公园桌椅等。通过精准分类与高效回收,智能回收箱的投入使用,可实现50%以上的垃圾减量,使再生资源免于焚烧或填埋,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循环再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建波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