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建校40周年艺术教学成果展演。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足球队获得2025年甘肃省大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高君智 贡力
“十四五”时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年来,学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师范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把方向
政治保障坚强有力
学校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持续完善以《中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委员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通过修订二级学院议事规则,制定“六个清单”,推动党的领导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五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3个学院党委获批省级“标杆院系”,4个党支部获评“样板支部”,7名教师党支部书记荣获“双带头人”称号。累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4605人、发展对象3970人、预备党员1420人。
立德树人固根本
思政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专题学习研讨百余场。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聚焦“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发挥“马文清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推进甘南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促进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入选教育部“一站式”社区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在甘肃省委教育工委开展的全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评级工作中获评“A”级高校。
学校联合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高校开展“学党史·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举办甘肃民族地区红色文化研讨会,邀请省内外红军长征沿线高校、甘南州和临夏州10余家红色纪念馆在校内举办流动展览,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的“大思政课”;加盟由浙江理工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发起的“大中小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甘肃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校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使各民族学生在丰富充实的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团结友爱的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学校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同时,学校建立“奖、助、贷、偿、勤、免、补”七位一体资助体系。“十四五”期间,发放资助金9416.69万元,惠及6.83万人次。
内涵发展提质量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巩固以“教师教育、区域文化、高原产业”为主体的三大专业群体系,学校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通过国家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建成校级一流课程36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10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省级重点马院培育单位;确立教育、农业等4个申硕专业学位点,22名教师受聘为校外兼职硕导,与西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从2021年的42.17%提升至2025年的76.17%,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双创”竞赛中获奖600余项,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学校为各地区累计输送了1.5万余名毕业生,少数民族占比65%以上,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人才强校增活力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公开招考、柔性引进,现有教职工955人。其中,教师727人、正高职称153人、副高职称249人,副高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的55%;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235人、硕士学位343人,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80%。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向教学单位和教学岗位倾斜。完善职称评审办法,将教学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引导教师潜心教育、精心教学。“十四五”期间,学校先后有近百名教师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等荣誉称号。
科研创新实现量质齐升。今年,学校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首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甘肃引调水工程行业技术中心”获批建设;“厅州共建甘南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填补了甘南地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科创平台支撑。五年来,学校共有19位博士与企业达成“入企入园”协议,在高原生态保护、畜产品加工、藏语言文学文献整理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开放办学扩格局
服务社会展现作为
“十四五”期间,学校深化开放办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签订对口支援和合作办学协议,与甘肃农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西北师范大学签署《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协同合作协议》。由省教育厅主导的省内高校组团支教工作全面开展,已有4批次48名支教教师来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与9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泰国格乐大学等学校签署校际协议,成功入选“中非大学联盟”中方成员高校。五年来,累计选派29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31名教师赴海外访学或攻读学位,引进14名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其中,2名外籍教师获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
优化育人环境
文化浸润营造氛围
学校办学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建设“五馆两园一廊一墙一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综合体和书院制“一站式”学生社区特色育人平台。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项目于2024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新建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实施维修改造项目75项,涵盖南苑3号学生公寓、香巴拉书院、亭林书院、藏学楼等重点场所。绿色校园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荣获“省级绿色学校”“节水型高校”及“全国公共机构水效领跑者”等荣誉称号。智慧校园建设提速。建成智慧教室45间和后勤智慧报修平台、智慧食堂系统。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原创的教学歌剧《红色卓尼》获“石榴杯”甘肃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三等奖,舞蹈作品《红色家园》获第四届甘肃舞蹈“飞天奖”。学校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艺术工作坊”、艺术教学案例和艺术作品三项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比赛中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学校足球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冠军和甘肃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冠军。
展望“十五五”,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续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聚焦提升办学层次与核心竞争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构筑区域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推进教育、农业等首批硕士点建设获批,深化与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推进重大基建项目和智慧校园建设,不断向着建设教师教育、区域文化和高原产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师范大学砥砺奋进。
上一篇:作画无处不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