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司法部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司法部“五项工作”决策部署,以《黑龙江省监狱出监教育工作指引(28+N)》(以下简称《指引》)为抓手,聚焦刑释人员“回归难、就业难、融入难”痛点,将出监教育从“单一授课”升级为“全周期帮扶”,为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龙江监狱力量”。
如今《指引》明确的28个标准化环节,让全省出监教育真正实现“一把尺子量到底”。作为全省出监教育的“通用说明书”,《指引》将出监教育全周期拆解为28个关键节点,从机构设置、收押流程、档案管理,到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技能、创业、就业推介、矛盾化解、安置衔接、跟踪回访等,所有关键节点逐一明确课时、责任、标准,确保“释放前3个月教育不断档、释放后3年帮扶不断线”。
专业化、多维度教育筑牢“回归根基”
黑龙江监狱系统将“专业化”作为出监教育的核心支撑,依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出监档案“一键推送”,安置帮教“秒级响应”,从法治、心理、文化、技能四个维度构建赋能体系。在法治教育方面,各监狱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堂”,邀请法官、检察官、律师进监解读民法典、刑法等相关法律,哈尔滨监狱联合律师事务所为临释人员解答“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高频法律问题,年内已开展普法活动32场,覆盖1.2万人次;在心理健康方面,省女子监狱引入省第三医院心理专家开展“常态化心理干预”,佳木斯监狱运用“VR情绪调节系统”“沙盘疗愈”帮助罪犯舒缓压力,七台河监狱创新推出心理健康手语操,实现“共情式”心理疏导;在文化浸润方面,未成年犯管教所开展汉服成人仪式、国学情景剧展演,牡丹江监狱引入剪纸、民俗等龙江非遗项目,让临释人员在文化学习中增强自我认同;在社会适应方面,各监狱均设置“模拟社会场景”,从购物、乘车到面试交流,全方位提升临释人员的社会融入能力。
“一人一策”破解回归“信息盲区”
为破解出监教育“针对性不足、信息不对称”难题,黑龙江监狱系统率先推行“一人一策”精准教育机制。省监狱管理局在《出监教育工作指引》中明确要求,对每一名临释人员开展“三必谈”(民警谈话、科室专项谈话、纪委监督谈话),摸清悔罪态度、家庭困难、就业意向,建立涵盖思想、法律、技能、心理的“四维档案”。
在“28”的刚性框架外,各监狱结合押犯特点做活“N”字文章。哈尔滨监狱创设《调查通知函》,向属地司法局提前征集“释放预判信息”,为临释人员量身定制教育方案;女子监狱根据女性临释人员特点,开设家政服务、面点制作等“女性友好型”技能班,对接“蓝鲸家洁”等企业实现“培训—考证—就业”无缝衔接;北安监狱联合属地建成“正行技校”,开设养老护理、汽车维修等4个标准化实训车间,确保临释人员“出监即有一技之长”;齐齐哈尔监狱则针对“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联合民政局、人社局提前制定临时安置计划,实现“出监”有着落;新康监狱举办医疗护理技能培训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为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增添就业“砝码”。
监地企协同联动织密“帮扶网络”
出监教育不是监狱的“独角戏”,而是社会治理的“合奏曲”。
“我们主动加强与多部门协同,建立‘紫丁香’‘百合心语’等调解中心(室)243个,开展‘地毯式’矛盾纠纷排查,推进‘过滤式’化解,化解率达97%,临释罪犯回归社会心理负担更轻。”黑龙江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张玉成告诉记者。
黑龙江监狱系统进一步深化监地协作,将衔接流程起点前移至狱内,与全省各地司法所搭建“远程延伸帮教矩阵”,帮助临释罪犯通过“云端”提前联系家属以及对接地方部门,勾画监地衔接“路线图”,确保顺利重返社会。打破“高墙内办学”局限,构建“监狱+司法行政+企业+社会机构”的社会化联动体系,省市县三级司法行政、人社、工会、企业同步入场,举办“百家企业进高墙”就业推介会,全省监狱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就业推介实现“三个100%覆盖”。
下一步,黑龙江监狱系统将继续深化“28+N”出监教育模式,拓展监地协同深度,丰富出监教育内容载体,推动出监教育从“经验驱动”向“标准驱动”升级,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黑龙江、法治黑龙江贡献力量。
文章来源 | 法治日报
记者 | 崔东凯 张冲
通讯员 | 宋昊燃
编辑 | 郭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