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办好思政课,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内在体现。教育的本质是启发思维、解疑释惑。思政课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论说教和简单的知识灌输,必须积极回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理论上的疑问、现实中的迷茫。只有以问题为牵引,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问题导向是把握发展现实、适应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愈加频繁,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这些宏大的时代课题必然会让青年学生产生诸多亟待回答的“时代之问”。只有主动设置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解释力和说服力,使思政课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和现实关怀。
坚持问题导向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突破口。部分思政课教学中存在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其症结很大程度上在于“问题意识”的缺失。坚持问题导向,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知规律和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内容组织、方法选择、考核评价都要围绕“问题”展开,从而使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推动思政课从“教得好”向“学得好”深化,实现内涵式发展。
把握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要点
聚焦真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政治眼光和理论洞察力,善于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和学生成长中捕捉真实存在的问题。要重点关注那些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那些影响学生思想形成的核心价值问题,那些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现实难题。避免陷入虚假问题的争论,更要防止被错误思潮带偏方向。
深入调查研究。要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真正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困惑什么、期待什么。同时要深入社会实际,把握国情民情,使问题的提出和解答建立在对实际情况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避免闭门造车、脱离实际。
注重方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机制。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要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对理论问题要讲清讲透,对思想困惑要耐心疏导,对现实问题要客观分析。
强化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在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在解疑释惑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多措并举将坚持问题导向落到实处
提升教师发现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鼓励教师深耕经典著作,掌握理论体系,吃透精髓要义,同时深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思想实际。要提升教师敏锐的问题捕捉能力、深刻的理论分析能力,能够对学生问题予以透彻清晰的解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内容组织要更多地嵌入现实案例、设置思辨议题、预留问题空间。推动教学内容更好地回应学生关切,积极开发辅助读本、案例集、问题解析等教学资源,为问题导向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教学方法与载体。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调查研究中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验证理论、得出结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在线答疑、互动社区等平台,收集和回应学生问题,拓展教学时空。
作者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