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彭媛媛)11月21日,记者从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南宁市宾阳炮龙文化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11月1日正式施行。此次专门针对宾阳炮龙文化的“小切口”立法,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标杆、提供了范式。
宾阳炮龙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宁市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2008年“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炮龙文化形成了节庆品牌响亮、群众基础深厚、文旅融合深入的良好局面,但同时也面临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产业融合不足、环保压力增大、传承人才乏力等现实挑战,亟须通过法治手段予以解决。
《规定》全文共二十二条,聚焦宾阳炮龙文化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具体保护对象包括农历正月十一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习俗,扎龙、舞龙等传统技艺,彩架、莲花灯等制品制作技艺,宾阳八音等传统音乐,器具、设施等实物和场所以及其他与宾阳炮龙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
《规定》强调,宾阳炮龙文化保护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尊重习俗、传承发展和合理利用的工作原则,旨在凝聚保护合力。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研究、收藏、展示、捐赠、资助、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保护工作。为确保宾阳炮龙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安全有序开展,《规定》明确要求使用安全环保型烟花爆竹,划定燃放区域和时间,并建立大气污染防控应急预案,推动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据介绍,宾阳县下一步将通过“两个融合三个推动”系统推进炮龙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两个融合”即把炮龙文化与争创自治区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相融合,建设炮龙非遗研学基地、炮龙美育与文创示范区,构建炮龙文化数字图谱,开展炮龙IP形象系统开发;与农文体旅相融合,发挥凤凰湖·炮龙AI市集、炮龙文化园、炮龙老庙等核心景点作用,串联周边村庄农家乐及古辣稻花香里、陈平名山生态旅游区等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同时结合“邕BA”、2026年春节体育活动等,推动“炮龙+赛事”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协同推进。
“三个推动”即推动宾阳炮龙节安全举办,全面做好活动安全、环境安全等各方面保障工作,通过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优化舞炮龙线路、严格烟花爆竹管控等守住安全底线,同时统筹气象条件完善应急预案,采取控总量、降浓度、留容量以及推广低污染鞭炮、试点“电子鞭炮”体验区等措施,减轻大气等环境污染;推动宣传多元化,丰富炮龙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与主流媒体、网红、短视频平台等合作,统一宣传标识,制作多语种宣传片,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参与传承保护,提升炮龙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制度完善,编制炮龙文化专项保护规划,建立项目清单,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同时支持传承人设立工作室、传习所,为人才梯队培养和传承路径建设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