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以科技润心
以体育聚力
以师资助梦新疆未来
3年,喀什地区4县
上海科普体育援疆团队80人次
走进巴楚、莎车、叶城、泽普及喀什六中5地75所学校
带来200余场科普体育课程与教师培训活动
27395名学生观看、体验模型表演
11754名学生参加科普体育课程
与2704位当地教师开展交流互动
织密了跨越山海的沪喀两地教育交流网络
三年来,累计向150所学校配送
6000余册科普体育类图书
22500套科普绘画材料包
50套3D打印设备
50套天文设备
约8000套航空模型与建筑模型
为学生们的科学探索之旅提供丰富的资源
为当地学校建立起可持续的科学实践与创新平台
为深入践行“援疆三问”,上海科普体育援疆团队以“送教到校”与“强师筑教”双轨并行的模式,不仅为新疆学子带来科技与体育的启蒙之光,更致力于为当地锻造“带不走”的优质师资,将上海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根植于边疆校园。
科学家进课堂启迪思维国家级裁判零距离言传身教
2025年,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率队的上海科普体育援疆团队走进巴楚、叶城2县19所学校的课堂,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堂精彩课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连续三年带领喀什地区的青少年“笔记大自然”,他在黑板前展示一幅幅往年喀什地区学生绘画出的精美的自然笔记作品,用专业而生动的语言讲述昆虫世界的奥秘。巴楚县第五小学的艾布玛格瑞在课后满怀期待地说:“我也想画出这么漂亮的自然笔记。”
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上海代表队培训导师徐湮将丰富的科普讲解经验与喀什地区学校、学生需求充分融合,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专注于声音的时光。在“探秘科技·少年说”科普讲解活动中,徐老师与同学们一遍遍练习怎样运用气息、调整发声,再一起尝试朗读出有趣的绕口令。青少年们纯粹的热情和对知识毫无保留的渴望,为这趟文化润疆之行发出了最响亮的科学之音。
松江区青少年影像创作项目负责人孙新峰老师,手把手教同学们进行人像摄影的“小秘诀”:如何构图找角度、如何塑造自然姿势、如何捕捉同桌真实又灵动的“神”之瞬间?活动中一张张纯真可爱的笑脸通过相机被记录下来。
在叶城县第八中学,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航模飞机腾空而起,划出优美弧线。孩子们从最初怯生生地触摸模型,到兴奋地欢呼鼓掌,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无限好奇。操场上,上海市航空车辆模型协会秘书长、航空模型国家一级裁判李浩亲自上阵,通过演示和互动,带领学生操控车模,上演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赛,看到孩子们兴奋和激动的笑脸,他感慨地说:“这些孩子对科技的热爱和领悟力让我惊喜。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我们此行的意义。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引导,让更多新疆孩子爱上科技,勇敢追梦。”
三年来,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模型项目负责人、国家级裁判顾晓光老师组织由全运会冠军、国家航空模型表演队成员、国家级运动健将等上海校外教育单位最优秀的模型教师团队,如约而至,为新疆学生带来精彩的科技模型表演,带领青少年探索模型背后的科学知识。
与此同时,旱地冰球、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运动也在今年走进喀什校园。上海市旱地冰球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新设计开展不同组合的比赛,带领学生们体会旱地冰球多元化组织的灵活性。叶克亚·麦麦提江和同学们在初次对抗赛中尽情奔跑、挥洒汗水,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些高水准的课程不仅瞬间激活了校园氛围,更通过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埋下了科学与运动的种子。
强师筑教授之以渔培育带不走的育人力量
援疆的深远价值在于“留下什么”,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地师资队伍是核心。2024年起,“白玉兰携手小胡杨”—沪喀青少年科普公益活动特别增加了“教师工作坊”板块。重点围绕科普与科技创新活动策划、3D打印、航模制作等方面展开教师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喀什地区中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服务喀什地区中小学科技活动开展。
去年,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田健,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分享《科普与科技创新活动策划》经验,为当地教师的社团建设与活动策划提供了精准指导。同期,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科技教育部主任林君秋开设《3D打印与创意设计》讲座。培训虽已落幕,但“强师筑教”的影响持续发酵,喀什地区的教师们已开始运用设备制作个性化模型,并带领学生组建社团,深入探索3D打印领域。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资源协作部主任朱青开设《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应用》讲座,为新疆教师们重点介绍了“文化润疆”专栏及其大量优质课程,为新疆师生在线远程学习强化资源支撑。
今年,在中国航海模型运动协会副秘书长王祖春的模型教师工作坊里,新疆当地的教师们围坐一堂,时而凝神聆听专家讲解教学的新理念,时而抓住这难得的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积极提问。在深入的互动中,前沿的教学方法与本地经验相互融合。
同时,上海市橄榄球协会和上海市旱地冰球协会的教练们也与当地体育教师建立了长期联系。在巴楚县第五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艾克拜尔老师正带领学生们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师生友谊赛。赛后,他兴奋地说:通过这样的经验学习,不久后我们就能独立组织开展训练了!”
今年活动临近尾声时,团队老师们偶然得知:叶城县第三中学有位教师对航空模型怀有浓厚兴趣,且正计划在学校组建模型社团,却因缺乏资源与指导迟迟未能推进。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模型项目的老师们当即决定专程前往该校——不仅将原定带回上海的模型飞机送给学校师生,更提出愿意提供长期、系统性的指导,全方位助力师生们实现教学梦想。这份跨越地域的及时回应,不仅是对教师个人热爱的珍视与支持,更折射出沪喀教育帮扶中“精准对接需求、赋能师资成长”的核心思路。
三年耕耘情润胡杨教育初心照亮未来
三年的文化润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不仅构建了“线下送教+线上资源”的双支撑体系,让“白玉兰携手小胡杨”课程平台成为新疆师生随时可用的知识宝库,更在援疆送教的朝夕相处中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情谊。一位连续三年参与送教的老师感慨道:“第一年,孩子们围着我们问‘您明天还来吗’;第二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地老师把线上优质资源融入课堂中;今年,曾经羞涩学生开始自信地站上讲台分享。
时光见证着改变,从初次相遇的惊喜到如今的默契相伴,从科学素养到体育专项,从知识技能的传授到教育生态的滋养,由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带领的科普体育援疆团队用三年的坚守,将“白玉兰”的芬芳深深沁入“小胡杨”的成长年轮。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山河的双向奔赴,用教育的初心与温度,共同照亮了孩子们通往未来的漫漫长路。
原标题:《用三年时光书写援疆答卷》
栏目编辑:顾莹颖 文字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上海援疆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 | 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