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张叶叶
贵阳多部门联合出击,于近日开展了一场守护校园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监督行动”,通过“深夜查源头、凌晨跟运输、清晨守校门”,不仅查处了进销货查验不到位、分拣管控松懈等19个具体问题,更照亮了日常监管的“时间盲区”,打通了从仓库到校门的“流程断点”,展现出紧盯“细枝末节”、筑牢安全防线的监管决心。这启示我们:守护食品安全,既要整治显性问题,也要关注“小角落”,让监管不留死角。
所谓“小角落”,既包括物理层面的细微漏洞,如食材包装的潜在污染、运输途中的温湿度波动,也涵盖时间维度的监管空白,如深夜的仓储操作、凌晨的配送路径。这些“小角落”看似琐碎,却是食品安全链条的薄弱点,一处失守便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传统“八小时”内的检查,难以覆盖食品流通的真实节奏,易使监管浮于表面。唯有将监管触角精准延伸到每一个细小的节点,才能牢牢守住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可控。
守护食品安全“小角落”,制度保障是关键。要看到,此次行动背后是多部门协同、昼夜轮值的强力支撑,人力物力成本较高。要想实现长效监管,不能仅靠阶段性的“突击战”,而应将行动经验转化为制度规范,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操作细则与惩戒标准,让监管有章可循。例如,通过压实配送企业在自检自查、车辆消杀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倒逼其将安全要求嵌入日常运营;通过细化学校等重点场所的进货查验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人,织密制度的防护网。
守护食品安全“小角落”,还需善用科技手段。食品安全涉及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存运输到送达消费者的全链条各环节,监管难度大。在监管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科技是延伸监管触角的重要抓手。应大力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食品安全监管深度融合,以“技防”弥补“人防”短板,通过实时监控、数据追溯、智能预警等手段,让监管更精准、更高效。
食品安全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章。唯有持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打破时间局限、紧盯细节漏洞,将监管贯穿到从农产品生产到食品消费的每个“小角落”,方能更好筑牢食品安全防线,让每一位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守护食品安全要关注“小角落”》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