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胡芳 韩雪茹
冬日的陈巴尔虎草原,早已裹上厚厚的银装。蜿蜒的莫尔格勒河犹如一条银色的玉带在周围的白雪中若隐若现。1850.07万亩天然草场不仅孕育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画卷,更以丰富的资源禀赋筑牢农畜产品的生产根基。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一场关乎草原永续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构建“1个总方案+15个子方案+8个试点嘎查”的工作体系,系统谋划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路径;总结推广联户经营、托管代养、牧文旅融合等典型模式,为养殖业提质增效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加速养殖模式革新,因地制宜推动生产经营方式转型升级……陈巴尔虎旗的草原畜牧业转型,正演绎着生态与经济“双丰收”的壮丽篇章。
以护绿之功厚植根基,铺就千里碧色
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这场变革中,陈巴尔虎旗是备受瞩目的存在。
这源于它特殊的“身份”:地处“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是呼伦贝尔市4个牧业旗之一,草原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71%。
作为典型的牧业大旗,草场压力增加、环境约束趋紧、牧民增收空间收窄等“成长的烦恼”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凸显。
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面对挑战,陈巴尔虎旗着力寻找打破瓶颈、疏通堵点的路径,最终棋子落定:统筹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积极探索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群众增收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陈巴尔虎模式”。
“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从优良品种培育、饲草生产、饲养管理、动物防疫、产品加工流通等全环节综合考量。传统的、粗放的放牧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步伐,转型升级势在必行。”陈巴尔虎旗人民政府副旗长赵飞说,“我们将‘系统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推动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列为全旗重点改革第一课题,坚持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瓶颈,构建起‘1个总方案+15个子方案+8个试点嘎查’的工作体系, 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动落实‘三变’改革和‘三位一体’综合合作组织建设。”
绿则存,不绿则退。持续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打好草原“保护牌”是“必选题”。陈巴尔虎旗锚定“精准”与“从严”双向发力,以实打实的举措筑牢生态防线——
准确掌握全旗牲畜养殖数量情况,建立完善的牲畜统计台账,为科学制定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成立林草执法中队,全旗开展草原行政执法培训,进一步提升执法能力;组成流动检查队伍,加大执法巡查力度,配备15台无人机开展常态化巡查。
发布《陈巴尔虎旗关于禁止招揽外地牲畜放牧的公告》,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8个检查站,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组成多部门参加的联合巡查组,不定期开展巡查,主动与周边旗市区加强协作,筑牢区域防控屏障。
“护绿”之声激荡草原,行动之力浸润牧野。全旗上下守住生态保护“硬杠杠”,织密旗、苏木镇、嘎查社区三级联动“保护网”,加大草原巡查巡护力度,让草原在精心守护下休养生息。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陈巴尔虎旗草原植被覆盖度稳定在75%以上,草群高度与产草量实现“双提升”。
以创新之智革新模式,激活内生动力
一场小雪过后,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的阿茹贡家庭牧场,更添了几分静谧。2000平方米的阳光棚内,一只只基础母羊膘肥体壮,或坐或卧,悠然自得。
“下雪也不愁。羊在阳光棚里不挨冻、不掉膘,饲草料早就备足了,羊群能安安稳稳越冬。”牧场主塔丽娅话语里满是底气。
这份信心,源自“家庭牧场+舍饲半舍饲”的科学养殖模式。“夏天让牛羊在草原自由采食,冬天和休牧期就转入舍饲圈养。这样既让草原休养生息,又能保证牛羊健康生长。”塔丽娅介绍,如今牧场新建了阳光棚和饲料搅拌库,配齐了现代化养殖设备,还用上了全混合日粮搅拌技术,饲草利用率和养殖效益都大幅提升。
养殖模式创新的背后,是陈巴尔虎旗以转变生产方式驱动绿色转型的具体实践。该旗聚焦自然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政策驱动、宣传动员、项目撬动打造联户经营、托管代养、牧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园、社会化服务等模式,持续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牧民们的成功实践,为顶层设计提供了最好的参考。凭借着骨子里的绿色基因,一系列从点到面的有益探索就此展开。
在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畜牧养殖+牧文旅+社会化服务”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284人入股集体经济合作社,47个家庭牧场与7个专业合作社精准分工、错位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细分格局,各类经营主体抱团发力,夯实了畜牧养殖的产业根基。
巴彦哈达苏木呼和温都尔嘎查构建起“畜牧养殖+草业+牧文旅”多元产业格局,制定了18万亩集体草场整合方案与2000头肉牛集中养殖目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实现144人全员入股,配套建成的饲草料加工基地可保障养殖饲草供应,资源集约化水平持续提升,利益共享的良性机制有效落地。
从家庭牧场养殖方式的变革探索,到嘎查产业的多元化布局,陈巴尔虎旗用模式创新这把“金钥匙”,解锁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各类经营主体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产业链条从“单一养殖”延伸为“多元融合”,既守住了草原生态的“绿水青山”,又育出了富民强旗的“金山银山”。
以全链之力贯通产需,释放融合活力
品质是最好的名片,这在陈巴尔虎旗“红头羊”身上,有着明显的印证。
陈巴尔虎旗“红头羊”是呼伦贝尔羊的一个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地方良种。这些头颈部呈标志性棕红色的羊,不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还凭借独特品质“圈粉”无数。
今年9月,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上,巴彦哈达苏木呼和道布嘎查萨利家庭牧场携陈巴尔虎旗“红头羊”系列产品精彩亮相,一举斩获“最受欢迎产品奖”。
“‘红头羊’善于行走采食,耐寒易牧,是我们首选的养殖品种。羊肉色泽鲜艳、肉质紧密、富有弹性、无膻味,深受消费者欢迎。”陈巴尔虎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徐子荣介绍。
荣誉背后,是全链可溯、智能管控筑牢的品质根基。
为了实现产品可追溯,陈巴尔虎旗积极引导采用智能化养殖设备,通过搭建信息管理系统,给“红头羊”配上了“电子身份证”,扫码就可以清晰了解这只羊的饲养周期、草场环境、屠宰加工等详细信息,甚至能溯源到具体养殖牧户。
用科技讲好“高品质羊肉”故事,不仅让产品优势直观可感,更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感与认同感。而今,智慧牧场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全旗上下齐心合力共建“从牧场、养殖、加工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无缝监管体系,实现“从草原到餐桌”的全程透明化呈现。
“红头羊”还在继续“出圈”,成了文旅新名片。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莫尔格勒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可以体验“我在草原有只羊”活动:花1388元认养一只小羊,通过手机APP看它成长,年底还能收到25斤以上的羊肉礼盒。
“云养”模式,让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多可能:顾客能沉浸式体验“云放牧”的乐趣,又能收获高品质羊肉;当地牧民则借此提升羊肉附加值,让好羊肉卖出好价格。
陈巴尔虎旗“红头羊”凭借卓越的肉质品质,多年来在各类展销会和博览会上广受好评。2025年,当地牧民携“红头羊”产品亮相上海伏羊节,高品质的羊肉迅速赢得消费者喜爱,复购率持续走高。“2026年,我们将鼓励更多牧民积极用好品牌认证和追溯技术,合力推动陈巴尔虎旗“红头羊”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陈巴尔虎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辛宝胜说。
品质铸就口碑,品牌赋能“远航”。目前,陈巴尔虎旗9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家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拥有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家,初步构建起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地品牌体系。
从草原增绿到产业增效,从模式创新到品牌焕彩,陈巴尔虎旗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笔,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广袤画卷上绘就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