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辛庄街道从夯实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改善农村精神面貌起步,抢抓机遇,以枢纽聚产业,以产业强建设,以建设凝特色,逐步呈现出“村点有特色、线面更美丽、整体成风景”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记者 亓玉飞 通讯员 周伟
党建引领聚力
文化赋能振兴
近年来,下陈村以发展特色文旅产业为突破口,打造“一中心、一展馆、五基地”,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文化振兴主基调。立足“蟠龙梆子”发源地优势,建设农产品展馆、蟠龙梆子两创馆、靳氏针绣体验馆等七个展馆,打造综合性文化空间。打造产业发展新布局。着力打造垂钓露营、果蔬生产、花卉观光、种苗繁育、小麦生产五大产业基地,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0万元。凝聚党建引领向心力。聚焦“辛心向党”品牌建设,搭建“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村民代表包岗”三级管理网络,探索“党员五户联动”治理模式,被评为“五星级村党组织”。
古韵新村秀美
农业三产互融
乔店村东临乔店水库,北接国道341,济莱高铁穿村而过。这个小村落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深化“三变”改革强村富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建祥乔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果不凡”特色品牌,流转945亩耕地和1800亩山岭土地,种植彩色小麦和粗杂粮等作物,发展面条、粉皮等多种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聚焦三产融合提质增效。盘活利用原乔店小学闲置房屋,建设5000平方米的电商直播中心和月饼加工厂,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预计202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强化基层治理固本强基。建成可容纳100人就餐的幸福食堂,同时对外营业,村集体增收8万元,被评为市级示范型幸福院。建设数字化乡村管理平台,打造75岁以上老人家庭防护等智能化场景应用,实现“互联网+群众”数字化、规范化管理。
推动山乡嬗变
共绘生态画卷
近年来,大沟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乡村变景区、农民变房主、民房变民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打卡地”。以文聚力,发扬传统文化。以“李逵寄母”典故建孝母泉文化群,设水浒108将展示墙,串联2.2公里彩色柏油路,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建设孝德幸福院、村史馆,打造新型综合服务中心,激活大沟水浒孝德文化。以文塑旅,促进融合发展。采取“公司运营+合作社入股+村民打工”模式,引入济南文旅发展集团,以特色民宿为依托,盘活闲置院落24套,一院一景,因地制宜发展文旅产业。连续筹办三届海棠花节,累计吸引80万游客。以文兴业,助力增收致富。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山楂、鲜果、海棠盆景等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变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
依托自身优势
打造农业品牌
刘响泉村以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打造“响泉坊”农业品牌,逐步趟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道路。三产融合推动产业振兴。成立刘响泉村团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注册“响泉坊”商标,打造小鏊子煎饼、手工窝窝、手工老面馒头、蜜枣粽子等纯手工特色食品,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增收;通过直播带货拓宽销售渠道,2025年线上销售额成功突破50万元。联动共治推动组织振兴。发挥“第一书记”和村企联建优势,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2万元,建成5个高标准蔬菜大棚,重点发展有机芹菜、生菜种植,预计年增收15万元。深化“村规民约+积分制”治理模式,2025年上半年,全村95%的家庭积分超过80分,涌现出义务修路、冒雨保护集体财产等好人好事30余起,连续5年实现“零信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