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令宇
网络剧的叙事节奏,一直被算法牵引着一路狂奔——高强度的冲突、密集的反转、每三分钟一个“爆点”,成为“爽剧”赖以留住观众的生存法则。但《树影迷宫》的出现,似乎展现着一种新的叙事样式——一种由快转慢、由刺激转向思索的悬疑叙事形态。
这种节奏策略首先体现在信息释放的方式上。剧集以1994年的北方胡同为背景,一名少女在井中被发现死亡。开篇没有急于揭示死因,而是通过胡同里居民的日常生活、警察冉曦(廖凡饰)与徒弟赵赶鹅(尹昉饰)的日常工作慢慢展开。观众随着镜头走进胡同的狭窄巷道,听到邻里间零散的谈话,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烟火气。这种铺陈看似平淡,却为后续悬疑埋下了无数伏笔,案件的复杂性在观众心中悄然积累。
影像风格同样在为这种“慢”提供支撑。剧中大量的静态构图和延宕镜头,使光影成为叙事的重要部分。树影的摇曳,空间的呼吸,甚至人物之间短暂的沉默,都被赋予了心理含义。当冉曦深夜立于窗前,树枝投下的影子切割着他的面容,他内心的挣扎与阴翳被无声显影。再如校园甬道中那段近乎静止的长镜头,风声在空旷空间内回荡,观众在等待“会不会发生点什么”的微妙情绪里被悬置。这些镜头未必直接推动故事,却让悬疑在影像质感中缓慢滋生,以一种不依赖对白和反转的方式渗入观众的心里。
在人物刻画上,“慢”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剧中一段受害人母亲黄慧接受询问的场景,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但她在回答前持续的迟疑和停顿,却暴露出更深层的情绪裂缝。导演并未急于通过对话解释人物,而是将这些停顿留给观众,让他们在人物的沉默里感受不安的起伏。慢节奏使人物的心理被更细致地展现,也让观众在观看中获得情绪上的渗透。
从叙事方法的层面来看,这部剧对悬疑的处理,提出了观剧的一个新的可能,悬疑必须依赖反转密度与情节冲撞吗?那些常被快速叙事忽略的微小动作、细微情绪、心理暗流,往往更能构成悬疑的核心张力。在树影斑驳的光线里,这部作品完成了对悬疑审美的一次低调却清晰的重申,它让我们重新意识到影像中的时间重量与情绪呼吸。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