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纪录片《鼓岭家书》在东南卫视首播,并陆续登录海峡卫视、海博TV等平台。
当《鼓岭家书》在中美两国的屏幕上徐徐展开,霍莉·柏在鼓岭邮局写下明信片的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我们意识到,历经两年半的艰辛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作为这部中美合拍纪录片的制片人,从项目立项之初,我们便深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影像创作。正如参加《鼓岭家书》在美展映交流活动的美国知名制片人安德鲁·摩根所言,这部纪录片填补了“美国公众对解放前中美关系认知空白”,架起了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
△主创团队和嘉宾演员合影
在碎片化史料中,打捞历史的脉络
立项之初,解读中国工作室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的纪录片团队便与制作团队保持紧密联系,共同策划、解决难题。
筹备阶段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大量零散而庞杂的历史资料。这也让我们更加明了“民间记忆是历史重要拼图”这句话的深意。兰玛丽亚医生的行医记录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纸页泛黄,充满历史感。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梳理史料,逐字拼凑出她救死扶伤的轨迹;从地方档案馆的旧报纸,到海外华人捐赠的私人信件,再到高校图书馆的文献,我们将碎片信息串联成清晰可溯的历史脉络,为拍摄打下坚实基础。
调研期间,我们四处寻访鼓岭文化研究学者,系统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华东理工大学林轶南教授牵头开发的“鼓岭家·谱”网站,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清晰的“导航系统”。
△“鼓岭家·谱”网页以敬畏之心磨细节,在协作中藏温情
拍摄中,团队始终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细节。这种温和而专业的协作氛围,也让我们对“跨文化合作需尊重与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
印象最深的拍摄是“兰玛利亚医生最后一次演讲”的场景。为了还原上世纪初的氛围,道具和服装组查阅了大量老照片,以近乎考古的态度确认当时的烛台样式、服饰纹样;摄影灯光团队不厌其烦地调整光线,用电影级的光影语言,传递出兰玛利亚医生将一生奉献给医学事业的神圣信念感。
△纪录片《鼓岭家书》拍摄现场△纪录片《鼓岭家书》剧照在重现原美国领事生日宴的场景时,我们特意邀请当地长者参与。演员走位与机位调度精准有序,长者的参与与地道美食的呈现,为画面注入了生活的温度。正是对细节的用心打磨,那些潜在的文化差异,也在对历史共同的敬畏与珍视里,化作了彼此支撑、相互成就的默契。
△美国领事生日宴场景演职人员合照中美青年的联结,是跨越大洋的共鸣
拍摄中最打动我们的,是年轻主人公之间自然流淌的友谊。“跨文化友谊需要代际传承”的理念,在这一刻变得真实可感。霍莉·柏初到福州时略显拘谨,陪同的中国青年周天懿带她品尝鱼丸、肉燕等福州小吃,用美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纪录片《鼓岭家书》剧照在三坊七巷拍摄时,两人一起体验汉服、欣赏中国传统的饰品和手工艺品。闽江边,中美女孩共同描绘出了闽江两岸胜景,霍莉·柏在画旁写下“鼓岭”二字。
霍莉·柏郑重地说出“我在努力把祖辈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句并非设定的台词,精准点中了影片的核心,成为全片的情感点睛之笔。
△纪录片《鼓岭家书》剧照以观众为镜,让历史“易懂”且“动人”
考虑到美国观众对中国的历史背景并不熟悉,我们在不影响叙事节奏的前提下,加入了适当的字幕说明,介绍19世纪末外国传教士与医生来华的时代背景。
同时,我们采用“情景还原+人物采访+史料画面”的多元手法,增强历史代入感。
剪辑时,我们摒弃了冗长叙事,力求节奏紧凑,避免观众分神——这对于讲述年代久远的故事尤为重要,也是纪录片创作的一大挑战。
一封“家书”的重量,是民心相通的桥梁
如今回看成片,那些跨越国界的讨论、深夜剪辑室的灯光、鼓岭山间的晨雾、霍莉·柏与周天懿的欢声笑语,都成了这份“家书”的注脚。
这段创作历程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跨国合作不是强行融合,而是在尊重差异中寻找共鸣;历史叙事不应是宏大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老照片、旧档案与普通人记忆里的细节;而跨文化传播的真谛,正如所有受访专家都认同的,是让不同国家的人看到彼此的共性,看见“人”本身的善意与坚守。
在《鼓岭家书》全球首映式暨美国展映交流活动现场,我们听到美国观众感叹:“原来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就曾如此和睦相处。”这一刻,所有的奔波与坚持都有了意义。
△制片人张玥涵在纪录片《鼓岭家书》全球首映式暨在美国举办展映交流活动现场分享这封跨越大洋的“家书”,不仅打捞了一段遗失的历史,更搭建了一座连接心灵的桥梁。而我们作为创作者,也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用镜头记录更多跨文化的温暖故事,让善意与理解跨越大洋,直抵人心。
(本文作者系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张玥涵、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纪录片部制片人高芝夏。作为A+E电视网指定的中国合作方,本片由海宁坚果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承担国内外制作任务,国际首播平台为历史频道。)
上一篇:74岁TVB资深男星惊传“死讯”,本人现身三字回应:我还在
下一篇:在古村聆听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