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长期以来,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构建富有农业职教特色、各类课程协同发力的“三融三育”课程体系,通过多维度融合、立体化培育,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业课程与“三农”情怀互融互通
江西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院紧扣区域农业特点及产业发展需求,系统性地将“大国三农”“粮食安全”“生物保种”等农业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例如,为各涉农专业开设《农业概论》等专业基础课,在其中嵌入茶马古道历史、三江源生态治理等生动案例,让专业知识学习与民族团结教育自然融合。同时,将涉农专业技能培养与民族团结、区域稳定、生态安全等紧密结合,持续探索专业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嫁接”点,并赋予其鲜明的农业属性。学院现已建成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累计53门,其中涉农类课程占比超70%。
思政课程与红色资源互融互通
江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底蕴。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红色资源的深度融通。一方面,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全面融入思政课程,通过专题讲授、案例研讨、情境教学等方式,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学院教师将赣鄱大地丰富红色资源作为鲜活教科书,沿着多民族共融共通的历史脉络开展教学。例如,通过讲述八一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长征于都集结出发等重大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劳动课程与优秀农耕文化互融互通
学院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课中,学院教师围绕各民族共同开发农田、共同传承农耕技艺的历程,深刻挖掘各族人民在农耕劳动中共同展现出的勤劳奋斗、坚强意志等优秀特质。例如,以丰富多彩的农耕节庆为重要时间节点,讲述万年稻作、客家梯田、哈尼梯田、新疆坎儿井等农耕文明典范,展现各民族交流融合、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同时,编写了《校园农耕诗百首》等校本教材,将二十四节气农事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用内涵丰富的农耕古诗回溯千年农耕历史,引导各族学生形成“知农、爱农、学农、助农、兴农”的价值追求。
征程万里,初心如磐。学院将继续立足农业职业教育本位,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建强“三融三育”课程主阵地,引导各族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不断增进“五个认同”,为推进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教育强国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贺雅静 王松华 蔡立娜)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