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营网
中经记者 罗辑 北京报道
2025年,我国经济呈现稳中有变、变中有机的态势,为“十五五”规划的系统部署奠定了坚实基础。2025年即将行至尾声,2026 年即将拉开序幕。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2026年肩负稳预期、强动能的关键使命。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国信证券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彭雅,深度解读“十五五”规划在产业体系现代化、扩大内需、安全发展、高水平开放四大核心领域的部署与机遇。
经济具备进一步向好的基础
《中国经营报》:当前经济基本面为“十五五”开局奠定了怎样的基础?
王开:一方面,居民消费从信心筑底走向温和改善,企业盈利压力逐步缓解、应收账款增速明显回落,经济运行的微观根基持续巩固。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但中美经贸摩擦的边际扰动趋于弱化,有助于稳定企业预期。同时,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框架日益明晰,从“治乱点”向“提效率”转变,改革的系统性增强为培育新动能打开了更广阔空间。
虽然经济总体向好,但宏观形势与微观主体恢复之间仍存在一定温差,这是经济结构调整期的典型表现。
过去数年,“内卷式”竞争、地方债务约束、就业与收入压力等因素共同导致经济循环一度受阻。针对这些结构性掣肘,国家相继推出“反内卷”、账款清理、发展现代服务业、稳妥化解地方债务等一系列举措,着力疏通堵点、修复循环、提振预期。随着政策持续显效,微观活力正在逐步恢复,经济具备进一步向好的基础。
《中国经营报》: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其战略定位和核心使命是什么?
王开:在上述背景下,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其战略地位愈加凸显。
开局之年不仅承担着稳预期、强动能的任务,也关系到未来五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要巩固恢复势头、增强增长后劲,改革必须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同步推进,以提升经济体系的韧性与竞争力。
基于这一判断,“十五五”规划将把改革着力点集中在若干关键领域,以产业体系现代化、扩大内需、安全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作为核心抓手,构筑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框架。
科技自立自强成为产业升级基础性工程
《中国经营报》:“十五五”规划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核心抓手,这一产业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特征是什么?
彭雅: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部署在全篇位置靠前,在战略上占据关键地位。
从整体看,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并举的新阶段。
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提质升级,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规模化布局,从技术突破向产业生态完善迈进,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一批面向未来的关键技术与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算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为经济长期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安全保障。部分领域已从“1到N”的追赶扩散阶段,进入“0到1”的创新突破阶段。
这意味着,我国不再单纯依靠产业跟随或规模优势,而是通过原始创新、颠覆性技术竞争塑造新的产业竞争力。在此过程中,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创新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工程。
可以预见,在“十五五”时期,围绕先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技术、数字经济等方向的改革与投资,将持续提升我国产业体系的自主性、现代性与先进性,为经济稳中向好构筑坚实支柱。
《中国经营报》:在扩大内需方面,“十五五”规划有哪些核心举措和方向?
彭雅: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是增强发展活力、巩固经济回升势头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居民消费习惯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消费率、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扩大有效投资成为推动内需增长的三大方向。
首先,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内需的根本。随着服务消费、品质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等需求快速扩张,未来我国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规划首次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的目标,体现了需求侧改革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更关注结构质量。同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健全劳动制度等方式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将成为内需增长的重要抓手。
其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是支撑内需扩大和结构优化的关键。“投资于人”的理念贯穿规划全文,从教育、卫生、技能提升到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改善民生,也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地方化债推进、“挤出效应”缓解,企业投资意愿有望逐步恢复,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将成为未来的新亮点。
再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意义重大。农村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持续推进,为超大规模市场的进一步释放打下基础。
安全发展与高水平开放同步发力
《中国经营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具体部署将如何展开?
王开:以安全发展理念统筹全局,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十五五”规划贯穿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等维度。面对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我国从战略高度统筹安全与发展,通过系统性治理提升整体安全能力。
在国家安全领域,规划提出建设“新质战斗力”,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加快国防科技创新,强化军民融合发展。新型作战力量、无人智能体系、商业航天等领域将迎来新机遇,为国家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在经济安全方面,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重中之重。发展新型储能、建设智能电网、加强重要资源储备、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将提升经济体系的韧性和抗冲击能力。
在数据安全和科技安全方面,加快构建网络、人工智能、生物、生态等领域的安全政策体系和治理机制,以制度建设保障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在社会安全方面,通过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综合举措,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提供可靠托底。
可以说,安全与发展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十五五”时期统筹全局、驾驭风险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营报》:“十五五” 时期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哪些新特征,将采取哪些重点举措?
彭雅:更高水平推进对外开放,是我国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方向。
“十五五”规划在对外开放方面力度更大、格局更广,呈现出从“跟跑型开放”向“引领型开放”转变的新特征。
当前,全球化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受阻,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重构。在这一格局下,中国在新一轮全球化中的角色从“参与者”向“塑造者”转变。这既源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源于中国在制造业、技术创新、市场规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不断夯实。
未来五年,我国将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扩大全方位、高标准的对外开放;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对外贸易方面,区域多元化趋势更加显著。对非美区域市场的出口增长、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加快、全球财政扩张政策叠加,将持续提升我国外贸韧性。随着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中国更有能力在全球价值链上攀升,在新技术、新产业领域抢占制高点。
《中国经营报》:“十五五”时期的改革将呈现怎样的整体态势,最终有望达成怎样的发展成效?
王开: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以改革催生新动能、以开放拓展新空间、以安全夯实新基础的关键阶段。
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保持战略定力,是释放发展红利、赢得未来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未来五年,统一大市场建设、财税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服务业开放、绿色低碳转型等将系统推进,改革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将持续增强。
更加重要的是,“十五五”规划展现出自信从容的战略姿态:在风险挑战交织的环境中,坚持长期主义,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各项改革举措陆续落地生效,我国经济新动能将不断积聚,国内循环更加顺畅,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中国经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