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高敏娜
11月25日,兴安盟草原三河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标准化厂房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娴熟地操作设备,晶莹的大米被分装成袋。每袋产品都印着醒目的“兴安盟土特产”统一标识,它们将搭乘物流专线,被送往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靠着‘兴安盟土特产’统一品牌标识和标准化生产线,我们的大米口感稳定,抽检合格率连续保持100%。年销量从1万吨跃升至近1.5万吨,线上复购率超40%。”该公司行政经理崔智翔拿起一袋包装精美的大米,话语里满是底气。
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兴安盟以系统思维激活“土特产”价值的深耕细作。北纬46度的黄金种养带横贯全域,纯净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优质的农畜产品,而一场从田间到餐桌、从“土味”到“潮品”、从区域到全国的产业变革,正在这片沃土上加速演进。
近年来,兴安盟构建起“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全链条发展格局,培育出大米、牛羊肉精深加工等14条“土特产”全产业链,让“小特产”长成了支撑区域发展的“大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这么好的生态食材,怎能只卖‘白菜价’?”这曾是兴安盟优质农畜产品的共同困惑。在内蒙古科沁万佳食品有限公司,有着根茎类蔬菜“维C之王”美誉的卜留克,过去因深加工技术滞后,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只能作为原材料低价外销。
破局之道在于科技赋能。科沁万佳建成了兴安盟卜留克加工技术研究所,围绕口感、营养、品类进行系统性研发。昔日不起眼的小酱菜,如今不仅占据国内市场重要份额,更叩开了俄罗斯、欧盟等高端市场的大门。2024年,该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产品远销52个国家和地区,构建起“种植—加工—科研—文旅”全产业链生态,把“土味”食材端上了国际餐桌。
同样,在畜牧领域,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成为产业增值的关键。作为突泉县畜牧加工龙头企业,内蒙古绿丰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年屠宰10万头牛、50万只羊的智能化生产线,并引进了高端牛肉精深加工设备。 “我们依托本地充足的畜牧资源,从源头筑牢品质防线。”绿丰泉牛羊冷链加工中心总经理张博说,“通过标准化屠宰加工和品牌包装,目前产品已销往北京、福州、厦门等地,实现了从‘活畜出栏’到‘精品上市’的价值跃升。”
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如同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让优质产品走得更远更稳。兴安盟电商产地云仓库管宝国凡对此深有体会:“物流是连接产地和消费者的桥梁。我们鲜货全程0至8℃控温,双层防护包装防磕碰,专线冷链减少中转损耗,出库前二次质检加购物流险,就是要把‘兴安鲜味’和‘消费安心’一起送到家。”这套物流保障“组合拳”,有效破解了传统农畜产品附加值低、远距离运输易变质的难题。
酒香也怕巷子深,优质产品要“出圈”,品牌营销是关键。兴安盟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传统现代融合”的立体传播矩阵,为“土特产”吆喝引流。线下,广告覆盖呼和浩特白塔机场、北京首都机场等交通枢纽,“兴安好物进北京”等专项活动让土特产直供京津冀市场;线上,“盟选好物”小程序、主流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形成合力,持续点燃消费热情。
全链条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盟。今年以来,兴安盟将土特产产业作为“强业”“兴村”的重要抓手,聚焦大米、牛肉、鲜食玉米等优势品类,沿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方向精准发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盟70家生产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6.14亿元,带动4万户农牧民增收致富,实现了产业强与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立足“十五五”新起点,兴安盟农牧局副局长付晓秋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部署要求,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以特色化路径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化运营赋能产业升级,让‘兴安盟土特产’成为走向全国的亮丽名片,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从标准化生产筑牢品质根基,到品牌化运营提升价值,从精深加工延伸链条,到冷链物流打通堵点,兴安盟正用“土特产”这把“金钥匙”,开启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片生态沃野孕育的醇厚味道,正香飘万里,惠泽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