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随着昨晚指挥大师丹尼尔·哈丁手中指挥棒的最后一次利落划动,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激昂的音符归于沉寂,全场爆发出的掌声经久不息。这是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演出,也是过去一个多月里,这座城市无数个“高光时刻”的缩影。
走出剧院,深秋的寒意难掩全城因艺术而生的温热。本届艺术节汇聚了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万名艺术家,呈现1400余场演出与展览,吸引了线上线下1443.74万人次参与,综合带动消费规模超44.25亿元。在数字背后,是一次次人与艺术的相遇,构成了这座城市最生动的表情。
融合 聚引力
本届艺术节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实现了“文旅商体展”的深度融合。
作为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三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成为艺术与商业联动的最佳注脚。展期4日内,参观人数再创新高,海内外艺术思潮在此碰撞,持续激发收藏热情。
“我们六七成作品已售出,还收到多个展览合作意向。”梅隆赫画廊亚洲总监王贝莉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夏季风则感叹:“藏家关注度超预期,三分之二作品已成交。”首次参展的協力空间主理人芦思文带来的作品首日即达成交易,“许多线上藏家终于见到原作,也结识了新客户”。
第十二届西岸艺博会同样“升级”展区,延展至11月18日。ART021还携手“艺术苏河”展演季,将艺术体验深度嵌入静安,推动上海成为全球艺术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涌动 激活力
艺术节不仅推动高价值艺术品交易,更将艺术能量注入市民日常生活。
今年55台主板演出,在沪首演率超九成,其中11个国际头部项目开启“中国唯一一站”,多场演出开票即售罄。被乐迷评价为“一生难遇的音乐壮举”的“马勒全集”,吸引了近45%的外省市观众,更有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多国乐迷专程前来。
初步统计,今年艺术节外地观众中有近63.5%是专程为艺术节奔赴上海,人均在沪停留近4.6天,过夜率高达88.4%,这种“为了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的文化消费,已成为上海建设亚洲演艺之都最坚实的底气。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是艺术节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携800余件/套作品登陆中华艺术宫,引发广泛关注。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认为,岭南画派与海派艺术的交织,正是中国现代性建构中区域活力的体现。大湾区演艺机构更在艺术节期间收到多项海外演出邀约,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艺术节还积极拓展区域联动,首次开通长三角分会场专列,串联上海、无锡、合肥、南浔四地。南浔分会场6天活动吸引游客近40万人次,呈几何级数增长,实现区域文化双向奔赴。
破圈 生暖意
艺术节的创新策源力,体现在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与对新空间、新样态的积极拥抱。在外滩·老市府,一种更新锐的力量正在生长。策展人杨丹与陈茜将青年艺术家的数字影像、机械臂装置与生物传感作品,嵌入这座历史建筑的“碎片式空间”中。“老建筑冰冷的砖墙、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身体感知在此交融。”杨丹说,“我们希望打破美术馆‘方盒子’的局限,让艺术在行走中被体验。”
这正是艺术节“扶青计划”视觉艺术项目的缩影。今年,该项目收到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的近百份投稿,科技融合类作品占比高达64%。青年艺术家以AI、实时声场交互等技术,构建出沉浸式感官现场,不少作品在国际演艺大会上当场达成合作意向。
与此同时,“艺术天空”系列将118场演出送至商圈、水岸与绿地,构筑“没有围墙的剧院”。从爵士上海音乐周到国际魔术周,艺术节联动43个商业体、近300家商户,打造“看艺术+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体验。数据显示,本届艺术节综合带动消费规模超44.25亿元,较上届提升10.2%。
来自舞蹈《交际场:回响1978》的71岁舞者贝娅特丽切·利博纳蒂,在离沪前悄悄给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留下了一封手写信和1500元人民币,作为园区的“猫咪基金”,这份细腻的爱心折射出艺术的温度与城市的温情。
帷幕落下,并非终结。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为这座城市注入的开放、融合与创新精神,已成一道不息的律动,继续塑造着它的未来。
原标题:《艺术节回眸3丨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
栏目编辑:江妍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