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末的中山,南方的湿润气息仍未散去,但清洁家电品牌ILIFE的生产车间却因订单压力略显紧绷。黑五与双11跨境大促叠加效应下,“速卖通双11黑五生产专线”的横幅格外醒目,成排清洁电器沿产线流转,装袋、贴标、打板等工序高效推进。
时代周报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忙碌并非个例。一批跨境品牌正同步进入加速模式:备货周期提前、生产车间满负荷运转,流水线24小时不停工,多个品牌在平台的支持下实现爆单。
2025年9月,速卖通启动“超级品牌出海计划”,让品牌用在亚马逊一半的成本,实现更高成交。此举被视为对亚马逊发起正面挑战,争夺中高端品牌。
从多国的下载榜到多个品类的销量数据来看,速卖通在今年双11与黑五周期确实取得了阶段性领先。时代周报记者获悉,海外双11大促期间,超300个品牌在速卖通实现了对亚马逊销量的双倍反超,达成百万美金销售额的品牌数量同比激增80%。应用分析平台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5年黑五开卖首日(11月20日),速卖通在欧洲的下载量超越了亚马逊。
从全国各地工厂的生产节奏,到欧洲、巴西、日本等海外市场的消费曲线,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2025年的跨境旺季,已不再是单纯的低价促销窗口,更成为中国品牌在多个品类实现规模化爆发的明确信号。跨境电商的增长逻辑,正从低价爆品驱动,全面转向品牌化供给与技术型品类引领。
撕下代工标签
2014年前,ILIFE还是典型的幕后玩家,手握从材料研发到整机交付的完整工业能力,却始终作为全球家电品牌的代工厂,缺少触达终端用户的权利。此后十年,它一直两条腿走路:一边承接OEM(代工)订单,一边培育自有品牌。
这种看似稳健的模式,在ILIFE总经理缪群毅眼中却是“左右手互搏”。既要满足品牌客户的定制需求,又要在终端市场与对方同台竞技。
随着全球竞争加剧,海外品牌为守住毛利纷纷自建供应链,同时不断压价挤压代工利润。ILIFE付出高额服务成本,却难以预判自身在客户体系中的位置,“利润薄如纸”成为常态。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10月的内部会议上,ILIFE正式决定告别两头兼顾的状态,全面收缩代工业务,聚焦自有品牌发展,最直接的举措便是砍掉代工订单。
转型的关键一步,源于一张临时机票。会议结束后,缪群毅临时订机票奔赴杭州对接速卖通团队。这次未做充分准备的见面,让ILIFE意外跻身速卖通品牌出海项目,随后更升级为平台“超级品牌计划”成员,顺利入驻Brand+频道。
对正谋求从OEM转型的ILIFE而言,速卖通带来的核心价值并非单纯流量,而是其长期缺失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波兰市场的突破颇具代表性。在速卖通牵头下,ILIFE团队与平台联手开展700份线下调研,
深入商超、走访用户、还原家庭使用场景,最终发现关键细节:波兰七八成消费者可熟练使用俄语,而ILIFE此前竟在产品语音包中删除了俄语选项。此后,团队保留该语种选项,这一本地化修正直接提升了产品接受度。
转型成果直观体现在数据上:海外双11期间,ILIFE在速卖通的销售额同比增长130%,首次超越亚马逊;2025年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倍,其中速卖通贡献40%份额,与亚马逊的50%,形成近乎持平的双极格局。
从代工厂到品牌出海玩家,ILIFE的转型没有浪漫叙事,却因脚踏实地的路径,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可复制样本。
成为全球品牌
如果说十年前的跨境电商是流量和铺货的游戏,当下的行业逻辑已全然不同,清洁家电品类的跃升便是最清晰的样本。
在速卖通清洁家电类目小二凌静的分享中,关于跨境品类迁移的重要信号被清晰呈现。首先,清洁家电已成为速卖通增长最快的中高客单价品类之一。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1月20日,该类目同比增长 85%,增速显著高于整体跨境大盘。增量主要来自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泳池机器人、割草机等,消费者不再只关注价格,更关注导航、避障、算法等性能体验。
其次,行业呈现明显的品牌化趋势。速卖通今年上半年品牌商数量同比增长 70%,超过 500 个品牌销售额翻倍,约 2000个品牌进入新市场。凌静提到,类目前端已出现头部集中度增强的变化,前10%的品牌占据大部分GMV。
在此基础上,供应链逻辑正在重构。传统的链路被更高效的“研产销一体”模式取代。此外,服务化正在成为跨境竞争的新增变量。海外托管、本地仓储、本地客服、达人评测等环节加速完善,让品牌能够在海外持续运营用户。凌静认为,本地履约能力与用户体验提升,正成为清洁家电继续扩大的关键基础。
2025年“双11+黑五”周期,成为跨境电商行业的时间分水岭。与往年聚焦补贴力度、物流速度不同,今年海外市场的消费结构、平台生态,以及中国品牌的出海方式同步变革,形成难得的“窗口叠加”效应。
消费趋势的转变最为明显。韩国首尔圣水洞的速卖通快闪店,消费者排队超1小时;英国本地网红持续推荐中国品牌;在日本,AliExpress成为今年增长最快的购物平台;多地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主动搜寻剁手清单。
这并非短期营销效应,而是海外市场对中国供给侧的真实需求。高性价比、密集新品类与高效本地履约,共同构成更换购物平台的核心动力。
供给端的变化更为深刻,中国品牌出海方式迎来结构性调整。过去爆品红利的标签被打破,今年数据凸显鲜明的品牌化趋势:海外双11期间,百万美金品牌数量增长80%,清洁家电、园林工具等头部品类创下年度峰值。
如今,品牌出海加速的案例频频涌现。泳池机器人品牌Seauto欧洲市场70%订单来自速卖通;深圳某母婴品牌借海外托管服务,双11备下的8万台婴儿车和婴儿床几乎售罄;安克割草机器人新品在德国上线一周销售额破1万美元;AR眼镜品牌Rokid更将全球新品独家放在速卖通首发。
在各类变量集中爆发的当下,跨境电商行业迎来的不仅是购物节的销售高峰,更是底层逻辑与发展模式的深度迁移,一个由中国品牌主导的全球跨境新生态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