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熊园-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作者|熊园「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刊发于《第一财经》2025年11月25日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于历史经验、中长期目标、潜在增速等角度综合分析,笔者预计:“十五五”期间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也有望达到4.8%左右,建议2026-2027年GDP目标仍可定为5%左右,2028-2030年可定为4.5-5%左右,总体看属于相对偏高的水平,指向“十五五”期间的政策大基调需要偏扩张、偏积极、偏刺激,尤其是中央加杠杆、扩内需、抬物价,短期内也亟待更大力度推动地产止跌回稳。
历史看,五年规划多会设定GDP目标增速,实际也多能超额完成。200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5轮五年规划,其中“十五”的GDP目标增速为7%左右、“十一五”为7.5%、“十二五”为7%、“十三五”为6.5%以上,“十四五”为“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从完成情况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9.8%、11.3%,大幅高于目标增速;“十二五”和“十三五”前4年的GDP平均增速分别为7.9%、6.7%,均略高于目标增速。“十四五”期间,预计今年GDP增速为5%,则5年年均增速为5.4%,也略高于各年目标增速的平均值5.3%。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具体量化指标有可能会在后续予以明确。基于潜在增速、中长期增长目标两大角度的研究发现,“十五五”期间年均GDP增速需要达到、也有望达到4.8%左右。
潜在经济增长角度看,多数学术研究测算认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潜在GDP增速仍有望在4.8-4.9%左右。比如,张晓晶等(2023)应用增长核算模型,并考虑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冠疫情冲击与中美技术脱钩等“三大新因素”,测算得出2026-2030年我国GDP潜在增速为4.71%-4.96%,“十五五”期间平均4.84%左右。
中长期目标角度看,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应达到4.73%左右。“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均明确指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所作的说明还进一步指出,“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据此来看,若按到2035年GDP总量翻一番,2021-2035年GDP年均增速应达到4.73%左右,考虑到“十四五”期间GDP平均增速约为5.4%(预计2025年GDP同比5%)、经济增速长期趋于放缓,“十五五”期间GDP平均增速应在4.7%以上、4.8%更为稳妥。
需注意的是,根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的表述: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变价)的远景目标倒算,考虑2035年的预计总人口,“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统筹考虑要素供给、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各项条件,未来10年我国GDP潜在增速完全有条件支撑年均4.17%的增长。
笔者倾向于认为,“十五五”和“十六五”时期GDP需要年均增长4.17%,更多体现的是未来10年的底线目标要求、而非实际目标追求。一方面,如前所述,从潜在经济增速和2035年GDP翻番的两大视角看,“十五五”期间很有可能、也可努力追求4.7%以上的偏高增速,另一方面,未来几年设定略偏高的GDP增长目标,也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投资、生产、消费的意愿,有效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2026年作为“十五五”的开局之年,建议GDP目标可延续定为5%左右,既能体现近几年经济增速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也能释放后续宏观政策积极有为的明确信号。
结合今年经济的实际表现和“十五五”规划建议稿的总体要求,几条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总量政策方面,建议中央进一步加杠杆,延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建议2026年总赤字规模应不低于2025年,预算内赤字率建议维持4%左右或略高,专项债规模可从2025年4.4万亿提高至5万亿左右,特别国债规模可从2025年1.8万亿提高至2万亿左右;建议适时降准降息,更大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可择机推出政策性金融工具。
结构政策方面,千方百计促消费、稳地产、抬物价:消费方面,预计2026年内生动力可能仍然偏弱,促消费政策应继续加码,加大对居民消费的财政补贴力度,“真金白银”促消费,扩大“以旧换新”支持规模,方向上应更注重服务消费、更注重投资于人,比如餐饮、养老、家政、出入境游等;地产方面,短期看房地产还是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的稳定器,应持续用力推动地产止跌回稳,如降低房贷利率和购房税费负担、优化收储、进一步“保主体”等;物价方面,截至今年三季度,GDP平减指数已连续10个季度为负、PPI同比持续30多个月为负,当务之急应千方百计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一大抓手是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尤其是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
注:本文为“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