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铁马
· · ·
过去五年,中国奶业走过了关键的“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奶类产量突破4300万吨,比“十三五”末增长约13%,规模化养殖比例超过75%,乳蛋白、乳脂肪等营养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奶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系统性提升。
然而,行业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奶业正处在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关键阶段,供需结构、竞争逻辑和增长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十五五”即将开启,如何从“规模扩张”走向“价值重构”,已成为整个行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
蒙牛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的战略调整与业务实践,如从优化资产组合到拓展创新业务,从深耕本土到布局全球,正逐步勾勒出一条可能的路径,为中国奶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
1.
/ 甩掉包袱,聚焦布局/
2010年、2013年和2019年,蒙牛通过外延并购,分别收购了君乐宝、雅士利、贝拉米,这三个品牌先后成为蒙牛奶粉的支柱,接连的并购,让蒙牛迎来了迅速的增长。
站在当年的视角下,蒙牛用并购形式加码布局细分市场,一方面可以在该领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让蒙牛实现了对上游牧场、液态奶、奶粉等全乳业生态格局,另一方面也可在渠道、品牌、营销、产品创新等各方面,建立奶粉上更高竞争壁垒。
但这一布局在近年遭遇了现实挑战。出生率持续走低、奶粉市场竞争加剧,加之部分被收购资产未能达到预期收益,使得蒙牛必须重新审视资产组合,以应对新的市场常态。
在许多市场人士看来,蒙牛的处理方式十分理智。面对雅士利与贝拉米带来的商誉与盈利压力,蒙牛没有选择持续输血,而是果断采取了资产出清与减值策略。出售雅士利新西兰工厂等举措,旨在回笼资金、优化报表,堪称一场及时的“战略止血”。这并非放弃奶粉赛道,而是以退为进,卸下历史包袱,为未来在高端及功能性奶粉领域的轻装上阵和精准发力奠定基础。
正因如此,今年初,面对并购后的主动甩包袱,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有观点认为,2024年财报大幅计提商誉减值,是蒙牛为了“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未来在新管理层的带领下,开启全新发展篇章。
蒙牛接下来的布局也展现出一条清晰而理智的战略主线,即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以强化核心能力、补足战略短板、布局未来增长为导向,进行精准而高效的资产组合管理。
例如在“十四五”期间,蒙牛看中了妙可蓝多在国内奶酪市场的消费者品牌认知与渠道优势,注入资源、协同供应链,实现了“1+1>2”的效应。再说一个冷知识,奶酪是一国奶业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我国奶酪产业初具规模,推动奶酪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恰逢其时,而且奶酪是使用原料奶最多的品类之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原奶季节性、区域性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所以蒙牛收购妙可蓝多后,能稳固并扩大其在高速增长的奶酪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曾经液态奶的渠道优势成功复制到固体乳制品领域,为核心业务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在国际化布局上,蒙牛同样避开了激进路线,展现出深思熟虑的“理智”。国际化并非四面出击,而是以东南亚市场为战略支点,通过投资并支持冰淇淋品牌艾雪(Aice)作为“桥头堡”,现在艾雪在印尼、菲律宾等市场取得的领先地位,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更关键的是,艾雪在一个与中国市场地缘相近、消费习惯相似的广阔区域,成功建立起宝贵的国际品牌运营、供应链管理和渠道渗透能力,为更长期的全球化战略铺设了坚实的试点与跳板。
从奶粉业务的果断调整,到奶酪业务的成功卡位,再到冰淇淋业务国际化出海的选择性聚焦,蒙牛的每一步并购与布局都绝非孤立行为,而是紧密围绕“一体两翼”战略展开的协同作战,正驱动蒙牛从一个传统的乳制品巨头,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富创新活力、且具备全球视野的乳业综合食品公司进化。
2.
/ 一体两翼:
蒙牛如何长出“创新之翼”/
不难看出在稳住核心基本盘的同时,蒙牛为未来规划了清晰的"一体两翼"发展路径。
“一体”是根基,包括常温奶、低温酸奶、鲜奶、冰淇淋、奶酪和奶粉六大核心业务;“两翼”则是创新业务与国际化业务,共同构成了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蒙牛为何要如此坚定地投入创新?
背后有现实的行业背景:国内乳业面临着同一个挑战,当下游消费增长放缓,上游的原奶就容易出现过剩。要破解这个难题,不能只依赖“喝”的奶,还得开拓“用”的奶,即通过对原料奶进行深加工,开发出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健康与营养需求。
蒙牛的创新布局,紧密贴合着当下的消费趋势。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将健身融入日常生活,蛋白棒、能量胶等产品,已从专业运动圈走向普通人的通勤包和办公桌。
在运动营养领域,蒙牛孵化的品牌“迈胜”近期完成了近亿元A轮融资。迈胜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推出了国内首款“液体蛋白”和全球首创的“液体盐丸”,有效解决了传统粉剂冲泡不便、吸收效率不稳定的痛点。目前,迈胜已建立起覆盖蛋白棒、能量胶、电解质饮品等在内的多元产品线,目标用户也从专业运动员扩展至广大健身爱好者。
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达97.1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209.3亿元,6年间有望实现规模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迈胜还是国内极少数覆盖马拉松、越野跑、铁三骑行等有氧耐力运动全场景营养需求的品牌。而且迈胜并未选择在传统超市货架上与普通乳品竞争,另辟蹊径,深入跑团、健身社群等垂直场景,通过线下活动、营养科普和社群运营,与目标用户建立直接连接,一步步积累品牌信任。
在婴幼儿营养领域,蒙牛同样取得了关键突破。
新一代父母在挑选婴幼儿奶粉时,不仅关注基础营养,也开始重视像HMO(母乳低聚糖)这类更前沿的功能性成分。蒙牛孵化的合成生物企业虹摹生物自主研发的母乳低聚糖(HMO)于2024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成功打破了海外公司的技术垄断。现在虹摹生物成为了国内少数掌握HMO核心研发与生产能力的乳企。据悉,虹摹生物目前正积极推进A轮融资,估值较前轮显著提升,这也反映出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蒙牛创新布局的认可。
从运动营养到婴幼儿精准营养,蒙牛正通过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和在核心技术上的持续投入,稳步展开它的“创新之翼”,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3.
/ 站在 “十五五”起点:
出海与产品力双轨并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1-9月我国乳制品产量累计为2197.9万吨,同比减少0.5%。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常温奶品规模同比下降2.1%,首次出现负增长。作为占据液态奶八成以上份额的主力品类,常温奶增长见顶,意味着行业整体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面对基本盘承压,奶业“十五五”的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一批乳企开始从传统的“卖牛奶”转向“卖营养、卖健康”,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在此背景下,蒙牛将“出海”视为“十五五”期间的重要战略方向,通过国际化布局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前文提到,蒙牛并购的冰淇淋品牌艾雪在东南亚市场很受欢迎。一个有趣的细节是,2023年的一项调研显示,87%的印尼消费者认为艾雪是本土品牌。艾雪在越南和菲律宾也快速复制成功经验,跃居当地市场第二。这一认知背后,正是艾雪坚持“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策略取得的成效。
目前,艾雪在东南亚建成4个生产基地,年营收突破20亿元。在越南和菲律宾,艾雪同样复制了这一成功模式,均跃居当地冰淇淋市场第二位。艾雪的实践为蒙牛指明了清晰的海外拓展路径:真正的本地化,才是打开国际市场的“硬通货”。
同样践行这一策略的还有甩掉历史包袱的贝拉米,贝拉米以越南为突破口,推出“越版”有机奶粉——不仅强化DHA和ARA含量,包装也采用当地偏好的温馨田园风,并推出小规格试用装以降低尝试门槛。产品上市后,在胡志明市最大母婴连锁店KidsPlaza,48小时内便售罄。今年上半年,贝拉米整体收入同比增长超20%,越南已成为其在东南亚的标杆市场,贝拉米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超20%,加快拓展东南亚市场,尤其越南市场表现突出。
在中国香港,蒙牛鲜奶品牌每日鲜语以“最快30分钟从牧场到工厂”为主打卖点,配合本地化包装,成功吸引消费者。面对哈根达斯、雀巢等品牌垄断的高端冰品市场。还有今年6月,蒂兰圣雪0添加牛乳雪糕登陆港澳,凭借纯净配方与全链条品控,成为中国大陆首个通过香港食环署严格审核的高端冰淇淋品牌,迅速覆盖主流超市渠道。
另一方面,蒙牛在产品端持续深耕,构建从上游到终端的全链竞争力。在产品层面,蒙牛围绕“三杯奶”战略推动价值升级:
为让消费者“喝上奶”,常温板块推出72款新品,强化基础营养与质价比;
为让消费者“喝好奶”,每日鲜语推出添加自研HMO的儿童奶,特仑苏则推出沙漠·有机纯牛奶等高端产品;
为让消费者“喝对奶”,冠益乳打造全国唯一“健字号”酸奶,优益C推出活性益生菌柠檬茶,旗下高端品牌瑞哺恩婴配粉应用全球首创母源MLCT技术,实现DHA含量提升48%、吸收率翻倍等等~
这些拳头产品的背后,是蒙牛对研发体系,特别是上游核心技术的长期投入。
目前,蒙牛已在全球建立八大研发基地,在北美、欧洲、东南亚设有研发中心,逐步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特别是上游种质资源被视作奶业的“芯片”。蒙牛在内蒙古科研基地培育出6个国产苜蓿品种,进口替代率超90%,并推进“百万奶牛基因改良计划”,推广优质冻精36.8万剂,建设2座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全力打造中国奶业的“中国芯”。
我们不否认,现在正处于乳业的低谷,但万物都有周期,低谷也是最好的练内功的时候。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对蒙牛来说,正是一个关键的调整窗口。眼下虽然挑战不少,但只要坚持把“一体两翼”的战略做实、做透,一边稳基本盘,一边拓新路,就有机会在行业回暖时跑在前面。
真正的头部企业,不是被周期牵着鼻子走,而是有能力跨越周期。把这段路走稳了,蒙牛不只能穿越低谷,更有可能在下一轮增长中,带领中国乳业实现真正的“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