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单强报道 随着冬季气温骤降、气象条件波动,沈阳地区心脏病急性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上升。沈阳急救中心医生近日提醒,气候波动通过多重机制影响心脏健康,公众需做好科学防护,降低健康风险。
冬季为何成心血管“高危期”?医生解释,这与四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气温骤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肌缺血;二是冬季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补水不及时会使血液黏稠、血流减慢,血栓形成风险上升;三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引发炎症应激,加重心脏负荷,甚至诱发心肌炎或心力衰竭;四是冬季日照减少,易导致情绪低落、睡眠紊乱,间接干扰血压和心率稳定。
为帮助市民平稳度过冬季心血管“危险期”,沈阳急救中心医生总结5项科学防护要点:
1.精准保暖,避开忽冷忽热。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重点保护颈部、胸部、背部,早晚外出穿戴围巾、厚外套,室内温度保持18~22℃,避免频繁进出冷暖环境。
2.基础病管理,用药不松懈。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血糖,严格遵医嘱服药,切勿自行减药或停药,出现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3.补水润燥,饮食要清淡。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温水摄入,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为主,多吃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减少辛辣油腻食物。
4.适度运动,选对时间和方式。选择晴天中午进行慢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每周3-4次,运动前做好热身,避开寒冷时段。
5.警惕预警信号,就医不拖延。出现突发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休息,症状持续不缓解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医生强调,心脏对环境变化敏感度极高,冬季护心需融入日常。中老年人群及有心脏病史者,更要做好防护,平稳度过冬季心血管“危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