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旨在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方案》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个印发的促消费专项政策文件。文件明确提出,到2027年,消费品供给结构明显优化,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培育一批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品质消费品品牌;到2030年,基本形成供给与消费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所谓“供需适配”,是指消费品供给端需主动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从产品设计之初就精准对接多元化需求,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奔赴”。这不仅体现在质量、结构和效用等方面的动态匹配,更意味着让消费者能够便捷地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服务。供需总体适配,将最大程度释放消费潜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传统上,供给端激发新需求主要依赖技术变革,通过赋予产品新功能来创造新市场。当前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正是典型代表。AI与传统产品的融合,催生了如智能电动车、智能家居等新兴业态,已形成巨大市场规模。未来,智能家电、机器人、智能玩具、智能眼镜等产品也将持续推动消费方式更新换代。
然而,技术创新往往具有突变性和不确定性。在我国物质需求已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跃迁的背景下,推动全社会消费升级更需要一场深层次的理念转型加以支撑。当前,供给端面临中低端商品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问题,部分行业“内卷式”竞争,影响了产业升级进程;同时,需求端也需要进一步推动消费文化转型。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的演变,是驱动消费变迁的“内在密码”。价值观决定消费的底层逻辑,审美是其外在表达,生活方式则是最终呈现的行为模式。这三者虽不如价格、功能那样显性,却从根本上塑造了消费者“想要什么”与“为何想要”,共同重构整体消费图景。社会观念与企业创新的互动,本身就是一个供需不断适配的动态过程。
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以不断迭代的生活方式等新需求升级牵引供给升级,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为产业升级拓展空间。目前,我国已拥有超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接受新理念、形成新需求的潜力巨大。新生活方式的兴起催生了露营装备、连锁咖啡等产业;情绪价值的重视助推二次元、国潮等现象崛起;健康环保理念则带动无糖饮料、有机食品、智能穿戴等赛道发展。
在鼓励中高收入群体扩大消费以拉动高端产品和服务业供给的同时,也需关注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市场潜力巨大,但一些相关企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老年人消费观念相对较保守以外,更关键的是企业在产品设计、市场认知和商业模式上与老年人真实、多元的需求之间存在错配。养老产业多兼具社会公益属性,需长期深耕,这也需要资本更加耐心、更坚持长期主义。
消费升级不仅依赖于技术革命,同样也需要理念转变。社会的整体理念与生活方式转型,有助于焕发出持久的新需求,为供给端指明创新方向,推动传统消费品实现“价值跃迁”,创造更多“消费增量”,最终达成高水平的供需适配平衡。
上一篇:多措并举提升员工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