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连续报道·来函热议】
由《光明日报》刊发引起学界高度关注的“昆仑石刻”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具体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2020年7月5日,侯光良研究团队发现该石,称“‘皇’字石刻”。2025年6月8日,仝涛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石,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2025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认定该石刻确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关于定名,考古学文化一般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名称。我认为,石刻的情况略显复杂。在较为天然的石块上镌刻文字称“刻石”,如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而特别竖立的刻石可称“碣”,在天然石面上凿刻可称“摩崖”。摩崖石刻的定名,常常根据内容,使用“内容+记、颂、表、铭、题刻”的表述形式。比如,褒斜道石刻是东汉至明清刻于褒斜道石门内外的石刻,具体可称《鄐君开道碑》《杨君石门颂》《李君表》《杨伯邳生平表》等。结合历史传统和考古学以小地名命名的习惯,我赞同王子今先生的意见,此石刻应称“尕日塘刻石”。根据石刻分类及其内容,此“摩崖”石刻未来也可适当考虑同时使用它名,如“采药昆仑石刻”。后种定名,或有助于更直观凸显这一秦刻石材料的核心内容与历史价值。
(作者:孙闻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古文字与中国古典文明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