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11月26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书面报告。
据报告介绍,今年1-9月,全市新设企业23.5万户,同比增长22.3%,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超850家,比去年同期多130余家。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221.2万家,比2024年同期增加13.3万家,同比增长6.4%。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3万家
报告介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超3万家,居全国各城市首位,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64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0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1200家,相比“十四五”初期,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增长超过10倍,“小巨人”企业数量增长超1000家。
专精特新企业已实现“三破万”,即企业数量破万家、营收规模破万亿元、总市值破万亿元,成为推动首都加快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
同时,今年以来,北京市中小企业运行整体稳中向好。随着各项政策落地显效,9月,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8.7,较2024年同期增长3.8,资金、用工等多个分项指数显著提升。1-9月,北京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4.4万家,实现利润总额3294.8亿元,同比增长13.5%。“小巨人”企业在强链稳链中作用显著,制造业企业占比近五成,超八成企业分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
1-9月全市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金额占全部合同七成以上
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北京开展了哪些工作?报告介绍,今年北京优化政策供给,发布《北京市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版)》《北京市中小微企业首次贷款贴息实施细则(2025年修订版)》,出台《北京市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
同时,发布四批高精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实施指南,拓展中小企业服务券补贴方向,新增大模型应用、数智转型系统、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等支持领域。
在服务方面,北京完善“1个市级枢纽平台+17个区级平台+辐射2000余家服务商”的“1+17+X”立体化服务体系,搭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整合全市各类政府和社会资源,实现服务资源“一张网”汇集,为北京市中小企业持续输出“找得快、用得好、有效果”的服务资源。
报告介绍,北京落实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及小型微利企业税费优惠政策。开展2025年助力小微经营主体发展“春雨润苗”专项行动,推出提升服务质效、护航健康成长、助力发展升级三大类52项服务举措。依托系统简化纳税流程,已有97%的税费事项和99%的纳税申报实现“网上办”和“掌上办”。
此外,北京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利用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制订政府采购示范文本,明确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并嵌入电子化采购系统,从源头规范采购文件编制。1-9月,全市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金额为521.3亿元,占全部合同金额七成以上。
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 为涉企收费行为明确边界
北京制定发布全国首个《经营主体登记注册服务规范》系列地方标准。拓展电子营业执照认证登录使用场景,累计应用量逾2.44亿次,居全国首位。深化“信用代征”,拓展应用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企业可使用一份专项信用报告代替45个领域证明。
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形成政府各部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并对外发布,为涉企收费行为划定明确边界。聚焦涉企乱收费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违规收费问题。
同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全面推行“扫码检查”,1-9月,全市经营主体月均现场检查5.5万次,较2024年扫码检查启动之初下降72.4%,有效降低检查重复性、随意性。全面推进非现场监管,将监管从“面对面”转向“屏对屏”,1-9月,49个部门非现场检查116.0万次,占比达70.1%。拓展“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范围,截至9月底,全市“无事不扰”企业累计已达42.3万户,超过全市企业总量的18.2%。
国有资产
截至2024年末全市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0.62万亿元
11月27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全面呈现了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与新成效。
报告显示,全市国有资产规模稳步上升,截至2024年末,全市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全市金融企业资产总额10.62万亿元,同比增长6.79%;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8.33%。此外,全市国有土地总面积35.5万公顷,发现各类矿产129种,森林资源总面积86.4万公顷,水资源总量52.9亿立方米,自然湿地资源总面积0.3万公顷,自然保护地总面积36.8万公顷。
报告介绍,2024年,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显著提升。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超七成主体任务,推动国有资本向集成电路等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夯实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基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实施产权全流程动态监管,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北交所与新三板联动发力。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持续健全。开展数据资产管理试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实现市区联通,稳步增加教育、医疗等资源供给。自然资源领域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遵循,优化首都城市空间布局;探索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路径,有效释放首都自然资源潜能。
报告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持续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和治理水平,增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强化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精细化管理,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功能作用,为首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坚实保障。
科技金融
北京创新科技信贷机制累计支持1400多家企业获贷款
11月26日,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介绍,北京以建设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核心,统筹推动“政策创新、创业投资、信贷融资、上市发债、科技保险”等专项工作,不断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全链条、接力式金融服务能力,初步打造形成全国领先的科技金融发展环境。
今年前三季度股权投资金额1120亿元
报告介绍,北京发挥政府资金“逆周期”调节作用。新设8只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累计投资决策255家企业,投决金额298亿元,已对214家企业出资235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040亿元。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高精尖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累计在京设立95只子基金,投资1732家企业。
近年来,陆续推动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三期、军民融合基金二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家级基金落地北京,总规模超5000亿元。推动社保基金在中关村设立全国首只50亿元规模的自主创新专项基金。推动中国国新、中国诚通在京设立百亿级战新产业投资母基金。支持邮储银行在京新获批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落地北京总数达到4家。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北京设立AIC基金14只,落地规模超140亿元,居全国前列。
此外,北京持续优化创业投资发展环境。北京市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2063家、基金数量10463只、资产规模3.79万亿元,均居全国第一。股权投资金额近两年呈现逆势增长。今年前三季度,股权投资金额1120亿元,同比增长47.9%。
截至8月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4.2万亿
报告介绍,北京创新科技信贷机制,丰富企业融资路径。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通过强化部门联动、银企对接和监测督导,累计支持1400多家企业获得贷款近700亿元。
同时,北京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在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率先试点“并购贷款”“科技研发贷款”“认股权贷款”创新业务,累计受理超300亿元。引导银行推出100多款特色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超两成。进一步优化与8只基金“投贷联动”服务模式,已推动12家银行开发专属信贷产品,给予超150家被投企业授信金额超420亿元,贷款余额104亿元。
此外,北京还推动科技金融专营化、专业化发展。首批培育14家“科技金融领军机构”,超八成银行设立科技特色支行。丰富信贷对接机制。依托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累计走访企业超60万户,发放贷款超5000亿元。搭建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全力打造“融资对接+数据支持+政策直达”三位一体高效服务体系。截至8月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4.2万亿元,同比增长8.8%。
上市公司超六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报告提到,北京完善资本市场服务,畅通上市融资渠道。优化企业上市服务专班机制。实施企业上市“钻石工程”,持续做好优质企业挖掘动员、培训辅导、监管沟通等工作。北京市境内上市公司475家,超六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率先开展新三板与四板合作衔接机制试点,推动6家四板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和“公示审核”机制在新三板快速挂牌。积极支持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截至9月末,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共发行科创债超230只、融资超5200亿元。
此外,北京加大战略性产业风险保障支持力度。指导组建了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已为11次民营商业航天发射项目提供火箭发射险、发射三者险等风险保障近50亿元。持续完善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建立科技企业理赔“绿色通道”,实现小额案件线上办理、无材料优先赔付及重大案件预赔付。
北京将加快推动国家级基金在京落地
报告介绍,下一步,北京将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努力打造一流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强化中关村科技金融品牌影响力,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贡献科技金融力量。
报告介绍,北京将加快推动国家级基金在京落地,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AIC基金、央企基金等围绕北京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支持银行探索五年期以上“科创贷”“成果转化贷”等创新产品,推动“研发贷”“认股权贷”等试点产品扩围增效。优化科技型企业评价标准,在科技部“创新积分制”基础上,建立政银企三方互认的“中关村领航积分”评价模型。鼓励银行在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设立科技特色支行。加快建设北京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开展投贷保联动综合金融服务试点,进一步探索建立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
进一步优化企业上市服务专班机制,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独角兽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改革试验田作用,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优质未盈利企业实施专人对接、精准服务。
此外,北京还将研究在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组建重大科技攻关保险共同体。引导保险公司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险种,加大首试首用和首台套风险保障力度。
上一篇:远方,那一簇红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