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海国际休闲度假博览会暨2025上海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大会昨天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大会以“新消费、新业态、新趋势”为核心主题,汇聚全球文旅界精英、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通过权威报告发布、主题演讲、圆桌对话、资源对接等多元形式,共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为休闲度假产业创新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票根经济”拉动消费
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市文旅局副局长王志华分享了上海休闲度假产业的最新成绩单:2025年国庆中秋假日期间,上海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4%;前三季度入境游客达632.6万人次,过夜游客588.2万人次,同比增长44.67%,宾馆旅馆平均客房出租率提升至63.7%。
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会长郭丽娟则介绍,近年来,上海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迅速,各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24年,上海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761亿元,国际旅游收入110.9亿美元,迪士尼扩建、乐高乐园建设等标杆项目与重大活动“票根经济”共同推动城市从“头回客”向“回头客”转型。
当前,休闲旅游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游客需求从“看风景”向“找感觉”升级,情绪价值、沉浸体验成为消费核心;“文旅+”跨界融合持续深化,产业进入“生态竞争”阶段;周末微度假、高端定制游、宠物友好出行、退休康养等新业态蓬勃涌现。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张旗表示,这种变革既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行业正从资源争夺转向内容创新与IP运营的深层竞争。
外国游客爱逛菜场
大会现场,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与澎湃新闻联合发布《2024—2025入境游提质提量报告》,勾勒出上海入境游复苏回暖的清晰脉络。报告显示,上海入境游市场已呈现显著回暖态势,预计今年第三季度规模将接近2019年同期水平。客源结构呈现深刻变化:欧美市场分化,美国游客占比虽有下降但绝对值仍居高位,俄罗斯等欧洲国家游客因免签政策扩容明显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南美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快速崛起,韩国游客周末游频次增多,日本游客聚焦细分领域,形成多元客源格局。
游客需求正从“打卡观光”转向深度“融入体验”,外滩、豫园等传统地标仍是必访地,乍浦路桥、武康大楼等新网红地标热度飙升。外国游客普遍认可上海的安全环境、现代风貌与科技应用,同时渴望贴近本地生活,逛菜市场、体验中医针灸、观摩晨练等项目备受青睐。在购物偏好方面,中国“智造”产品、海派特色定制商品及情绪消费产品异军突起,传统特色商品持续热销,且欧美游客更注重服务消费,新兴市场游客偏爱实物采购。
入境游如何更便利
报告同时指出,上海入境游仍面临数字围墙、文化温差、人才断层三大瓶颈。支付、通讯、出行、购票等环节的便利化不足,饮食习惯、厕所设施、隐私认知等方面的服务盲点,以及小语种导游稀缺等问题,制约行业提质升级。对此,报告提出三大破局行动:去门槛化实现支付与出行“无感体验”,产品跃升注入活态元素,人才抢救完善导游培养与评价机制,推动上海入境游“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
本次大会既展现了休闲度假产业复苏回暖的蓬勃态势,也明确了从“流量”到“留量”、从“硬件”到“体验”、从“产业”到“生活”的发展方向。未来,上海将持续锚定“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目标,深化区域协同与国际合作,优化产品服务供给,全力打造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让全球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