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走进大兴区瀛海镇社区建设办公室,一幅生动的社区治理画卷在回顾展走廊徐徐展开。短短十余年,大兴区瀛海镇实现了从28个行政村到56个现代化小区的华丽转身,人口规模从2万余人跃升至17万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如今,“红色治理”品牌正如一缕暖阳,照亮了居民共治共享的美好生活。
这条基层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瀛海镇完成城市化大跃迁,2万余名村民变居民,历经拆迁、回迁、转非。为服务这些回迁居民,瀛海镇成立了镇管物业公司——北京瀛海尚志益民物业管理中心,服务南海家园一里等13个回迁小区,服务总人数接近7万。“当时物业员工规模曾达到802人,虽然人多,但服务效能并不高。”物业负责人韩文才坦言,居民对物业服务缺乏概念,物业公司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转机发生在2013年,在大兴区委组织部指导下,瀛海镇成立南海家园社区党委,由镇长兼任社区党委书记,统筹协调各社区开展服务管理工作,为社区深入开展工作奠定组织基础。2017年,瀛海镇党委、政府着力推进镇管物业公司改革,将各社区的物业公司项目经理纳入居委会管理,让其兼任席位制副主任,工作则纳入社区党支部监督,需定期通过党员会、居民代表会等渠道汇报工作。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社区和物业之间的壁垒,标志着“红色物业”的正式开启。
为让回迁居民适应社区生活,瀛海镇创建了“六有”“六无”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观念和生活习惯转变。同时,为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镇里打造“瀛家汇”拉家常议事会品牌,各社区因地制宜打造了拉家常子品牌。在南海家园六里社区,通过“六晓邻通”拉家常品牌,社区南大门改造、居民纠纷调解等问题逐一解决,居民没了烦心事、揪心事和操心事,也主动融入社区治理,社区志愿者也从最开始的几十人拓展到现在的1900余人,基层治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2025年,瀛海镇召开社区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部署会暨物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会上,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分享社区治理工作“善制(治)”“砺才”经验做法,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新思路。“社区治理要提质增效,队伍建设是关键。”瀛海家园一里社区党委书记刘学敏介绍,社区创新推出“六比六看”评星法,打造“全能社工”。通过比标准、比态度、比团结、比奉献、比创新、比效果,居民满意度从90%增至95%。
2025年11月,京(兴)津(滨)冀(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经验交流会举办,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滨海新区和河北雄安新区三地共同探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路径。大兴区瀛海镇作为首批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试验田”,现场发布六大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社区)治理项目,包括瀛海镇社区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物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社区头雁”培养计划、社区工作者职业水平训练营、商品房社区物业“红色治理”考核奖励基金、“红色物业管家”训练营。这些项目系统布局,将为瀛海镇“红色治理”的持续深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红色物业”的破冰试水,到“红色治理”的系统构建,瀛海镇的基层治理创新之路,正是大兴区探索共建共治基层治理路径的生动缩影。大兴区负责人表示,站在《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的新起点,大兴区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谐氛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胡克青
责任编辑:姜泽菲(EK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