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丹凤县人民法院铁峪铺人民法庭,地处丹凤县“东大门”,与商南县、河南省卢氏县接壤,法庭距县城19公里,辖铁峪铺、武关、花瓶子三镇、29个村、309个村民小组,面积535平方公里、5.2万余人。近年来,铁峪铺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以理达人、以情动人、以法服人”理念融入审判工作,打造一支以青春为底色、以专业为力量的年轻办案团队,在工作中用专业能力破解治理难题,更以司法温情回应群众期盼,成为守护“边界”平安的靓丽风景线。法庭年均结案150件,调撤率达80%以上,被评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五好人民法庭”等。
铁峪铺法庭组建“法官+助理+书记员”审判模式,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却成为当地群众口口相传的“办案能手”。法官王晨作为团队核心,以“诉讼到我为止”高度责任感,累计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800余件,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法官”;助理王玉环是团队“智囊参谋”,以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案件高效推进筑牢根基;书记员王艺源不仅精准完成笔录记录、规范整理案卷,确保审判流程无缝衔接,更凭借扎实文字功底投身普法宣传,让司法工作透明可感。
小案见情:司法智慧暖民心
“今天争个理儿,明天还是邻居。”王晨拉着刘某的手耐心说道。
今年8月,铁峪铺法庭通过“以理化情”化解花瓶子镇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村民刘某给邻居沈某搬货时被货物砸伤,几十年的邻里情因此生隙。王晨了解案情后,果断决定采用“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不伤和气的方式解决。王晨和当地村委会调解员多次上门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双方握手言和,签下9500元赔偿协议,并当场完成司法确认,实现了司法“零成本”维权,仅用两天时间化解纠纷,赢得了周围群众纷纷称赞。
“法庭讲情理、重实效,解了我们群众的心头难。”10月初,拿到欠款的当事人阮某向法庭送来锦旗。
一个月前,家住武关镇的70岁老人阮某拿着借条来到法庭准备起诉同村张某8年前借其的5万元。接过诉状,法庭第一时间驱车前往村委会了解情况。后得知张某已因意外事故身亡,如果阮某坚持诉讼解决的话,只能起诉张某的财产继承人,这样阮某在举证上就较为困难。考虑到阮某年纪较大且行动不便,进一步取证困难,为减轻当事人负担,减少诉讼成本,法庭多次去当地村组向张某两个儿子释法明理,本着调解优先、真情感化的原则,最终张某大儿子答应给其一个月时间,将阮某借款本金及利息全部偿还,于是便出现开头的一幕。
“小案不小办,小事见真情”,是铁峪铺法庭团队的不变准则。他们深知,基层案件多是邻里琐事、民生难题,却连着群众最实在的获得感。
创新破局:跨域服务连千里
为破解辖区务工人员异地诉讼难、送达难的问题,铁峪铺法庭主动创新,搭建“法庭+商会”联动解纷平台,构建跨区域司法服务网络。法庭负责人王晨与南京丹凤商会沟通,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
在南京务工的李某与兄弟姐妹六人的赡养纠纷中,铁峪铺法庭创新建立“法庭+商会”模式取得良好效果。因当事人远隔千里,沟通受阻,王晨联系南京丹凤商会协助调解,自己则通过线上方式释法明理;王玉环负责整理赡养费用计算依据,为调解提供数据支撑;王艺源全程记录调解过程,同步跟进协议拟定。最终经过多次线上线下沟通,借助商会力量,促成双方达成一致协议,既保障了老人晚年生活,更修复了兄妹亲情。“法庭+商会”机制实现了“诉前化解、诉中调解、判后回访”的全流程服务,打通了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温情执行:协议落地解民忧
“这钱借了九年了,他给不给连句话都没有,一想到
这事情,我心里就堵得慌。”原告刘某情绪激动地向王晨诉说。
原告刘某和被告王某曾是邻居朋友。九年前,王某因家庭困难向刘某借款5万元,由于两人关系较好,借款后王某只打了借条,并未明确约定还款时间。九年过去了,王某始终没有偿还这笔钱,刘某多次催要无果,最终刘某将其诉至铁峪铺法庭。
调解的时候,王某的情绪也很激动:“我借的钱我肯定认。只是这几年家里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实在是没钱啊,我咋给你还?”见原、被告情绪都很激动,王晨没有急于评判对错,而是耐心倾听、逐一疏导情绪。
“王叔,刘叔他不是气这5万块,是觉得九年了,你还不还认不认,得有句话。”“刘叔,王叔不是不想还,他家情况就是这样,是有困难,拉不下脸也拿不出钱。”两句换位思考的话,让紧绷的气氛一下变得松弛起来。在场的村委会调解员张树林看准时机轻声劝导:“钱的事可以慢慢谈,你们是邻居又是朋友,只要心不冷,事情就好解决。有时候一句解释、一句这事我记着,往往暖心话比钱还重要。”沉默了片刻,王某终于开口:“哥,我这几年一直翻腾不过来,没脸开口,我知道我欠的不只是钱。对不起,我这几年确实过得挺难。”经过王晨耐心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王某一次性支付5000元,剩余欠款逐月偿还,双方在调解笔录上按下指印。但调解后,王某并未如约履行,连续几期未支付欠款。铁峪铺法庭并未止步于“文书结案”,而是主动跟进,通过村组干部传话、法官电话督促、登门走访等方式反复劝导,王某态度明显转变,终于开始按期履行还款义务。如今该案已全部履行完毕。
这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在法庭干警耐心调解和后续持续督促下,不仅促成了履行,更重建了信任,抚平了双方的心结,让纸面协议真正转化为重建邻里情的黏合剂。
丹水映照为民初心,青春点亮庄严法徽。从田间地头到千里之外,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铁峪铺法庭的“90后”年轻团队,以创新破解难题,以温情传递正义,用青春担当践行着“努力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不懈追求。下一步,铁峪铺法庭将进一步深化多元解纷路径,在司法为民道路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通讯员:李從熇、王晨)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