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一家企业,名字里有“中华”“中央”“人民”等字样,是不是看上去像是国央企或者部委所属?
不一定,也可能是假冒的。
最近,一家自称“人民资产”的不法组织就号称:跟国开行签署战略协议,可由国开行开具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兑付证券资金。
后来国开行出来发声明,称从未跟“人民资产”开展业务,与其一切行为无任何关系。
“人民资产”,名头唬人,实则唬骗。其手法,是以“国资背景”“高收益理财”当噱头,伪造央企控股文件,承诺产品年化收益率超50%。有人看其APP界面“正规”,又挂着“人民”名头,便以为有国家撑台,向指定账户转账,最后发现上当。
国开行声明(图源:国家开发银行网站)这种蹭名头诈骗的做法,近年屡见不鲜。
你是中国稀土,他就搞个“东方稀土”;你是国家某集团,他就花钱找中介,注册成“子公司”;不敢碰瓷“正规军”,就说隶属于某协会;骗个人投资者还不够,还骗企业、诓地方政府。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联席合伙人尚松分析,相关骗局的主要套路有三招——
第一招:大名头。
企业登记注册时,登记机关主要做形式审查,重点看材料是否齐全、名称是否重复,以及是否带有明显不合规范字眼。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机关一般会予以确认。有不法分子就利用形式审查漏洞,打擦边球。
比如,企业名称不能随意用“中国”“中华”,那就把“中”“国”“华”拆开。此前,国资委网站先后公布了三批、548家假冒央企名单,其中带“中”字头的达311家,一半多。这个假冒名单,查国资委官网就能搜到。
第二招:假文书。
有的不法分子通过伪造国央企的授权委托书、公章等注册登记,把自己公司“挂靠”到国央企名下;有的更简单粗暴,直接花钱挂靠。有“黑中介”放话,只要给钱,就能在工商注册信息上成为一家国央企的“正规全资子公司”;不仅能招揽到愿花十几二十万到国央企上班的员工,还能骗客户接项目。
据悉,这种“挂靠”明码标价,费用一年一续,价格在20万元至几百万元不等。由于“挂靠”源自伪造工商信息,加上中介可能协助骗子公司成立虚假上级企业、层层铺设“防火墙”,一般被“挂靠”的国央企很难发现。
此前重庆警方就破获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涉案金额超17亿元,该涉案团伙就是花重金,将多个空壳公司挂靠国企下属子公司,取得所需发票。
国开行声明(图源:国家开发银行网站)第三招:蹭政策。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唬人的套路。这些骗子热衷研究最新政策文件,以时下热点为由头,杜撰政策信息,伪造红头文件诈骗。
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受关注,不法分子就伪造财政部公文,在社交媒体上以“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发放”为名,诱导下载“粤港澳大湾区APP”,借“大湾区金融债券”“离岸钱包”等工具敛财。
又比如去年,国家大力推动大规模设备以旧换新,有骗子伪造“商务部办公厅文件《关于以旧换新惠民款补贴发放的公证通知》”,并假借商务部名义,组织直播宣讲、收取公证费用。
还有把自己包装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规划司特派专员”的,说“中央决定通过互联网开展一对一精准扶贫”骗取报名费的;就在昨天,教育部还发表声明,说有网站仿冒“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站”实施诈骗。
诈骗APP操作页面(图源:网络)这些诈骗套路,没那么高级。但对普通人来说,查证国央企机构、识破这种骗局,确实有一定难度。打击江湖骗子,也不能只靠部委央企发辟谣声明。
怎么办?从业人士建议,可进一步完善部委、央企等“国字头”单位统一机构名称权威查询平台,或对国央企官网架构公示及变更信息设立明确标准,让有关主体有据可查。
同时,也要提高假冒企业及机构的犯罪成本。一些不法分子提交虚假材料或经“黑中介”挂靠官方的成本,与其诈骗所得的高额收益并不对等。
对此,公安机关可考虑与部委、企业形成联动,齐抓共管;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打掉一批此类案件全链条犯罪团伙,对伪造散播“红头文件”的个人,加大信息倒查力度,并且严打“推流”组织。
对个人、企业和基层政府来说,遇到“国字头”企业,可借助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第三方平台,逐层追溯目标公司股东信息,查清最终受益人或控股股东性质。
如果是要跟目标企业开展合作,地方政府或商业主体应当实施基本的尽职调查,重点核实项目真实性,评估对方资信与履约能力。这方面工作可以自主开展,也可委托专业律所、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对目标企业存疑,可及时拨打其“所属”的国央企电话,让其帮助查证。
最后提个醒:凡是自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干部”,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件、QQ等方式,进行所谓“委托”“授权”“任命”的,都是诈骗;凡声称缴纳数十元、上百元会费就能获利数万元、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各类基金会、企业项目、APP,更是诈骗。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可能掉陷阱。
来源:侠客岛
上一篇:香港消防员救出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