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日出东方 陈德懿 摄日光如同一把锋利的金剪,将西边的天空裁剪成无数细碎的金片,把整个天空涂抹得瑰丽非凡。晚霞恰似一个被打翻的绚丽颜料盘,橙红、酡金、绛紫等色彩肆意地晕染开来,丝丝缕缕相互交织,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每一寸都散发着惊心动魄的美,让人不禁为之陶醉。
这一趟京城之行,是女儿为我精心预约的,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当我们踏入人民大会堂的那一刻,父辈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一一浮现。这里留存着他们曾经奋斗的深深足迹,见证了无数个为了梦想而拼搏的日日夜夜。每一寸砖瓦都仿佛是一位位沉默的史官,承载着往昔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每一道梁柱都像是岁月的雕刻师,铭刻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1959年大会堂竣工之时,在九月九日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毛主席亲自莅临视察,并定下了“人民大会堂”这一庄重而又亲切的名称,从此,这座举国瞩目的宏伟建筑有了属于自己正式而又响亮的名字。这个名字的诞生,看似随意却又不失庄重,既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烟火气息,又仿佛蕴含着人民对这座建筑的深深情感。时至今日,当有人问起:“何处可去?”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齐声答道:“去人民大会堂。”这种自然而然的回答,仿佛已经成了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名字的赋予,就如同给这座建筑披上了一件华丽而又耀眼的衣裳,使其焕发出一种崭新的光彩。尽管我们普通人无法每天都踏入它的大门,但它却似乎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不解之缘。名字的力量,往往就在这种微妙而又深刻的地方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央大厅。一踏入其中,一种宏大而又庄严的气势便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瞬间置身于一个宽广无垠的舞台之上。它南北长76米,进深也有48米,高度更是高达16米,如此宽敞的空间感,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地面铺设着大块的大理石,触感冰冷而坚硬,却又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周围的20根汉白玉柱子,犹如一个个巨人的手臂,稳稳地托起厅顶,仿佛将整个天空都紧紧地握在了手中。而中央那五盏巨大的水晶灯,在夜晚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必定能散发出璀璨的光芒,照亮人们心中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庄严与典雅,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深深吸引,陶醉其中。
当我们走进万人大礼堂时,才真正能够体会到“壮观”二字的深刻内涵。礼堂中心宽敞得超乎想象,南北宽度达76米,东西深度60米,内部高度更是高达32米,比许多古老的建筑都要雄伟壮观得多。而且,这里没有一根柱子阻挡视线,让人能够毫无阻碍地一览主席台的每一个细节。一万个座位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无论你身处礼堂的哪个位置,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每把椅子上都配备了先进的翻译设备,支持12种语言选择,确保了每位来宾都能在这里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据说,这里甚至能够容纳下整座天安门城楼的人,如此庞大的容纳量,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再来说说宴会厅,其规模之宏大同样让人叹为观止。这里足以同时容纳5000人共进晚餐,如果有需要,一晚举办万人的盛宴也并非难事。宴会厅内,28根金灿灿的廊柱熠熠生辉,它们全都是采用了精美的沥粉贴金工艺,显得格外华丽。而厅顶上那朵巨大的葵花图案更是匠心独运,水晶玻璃与玻璃钢的完美结合,使得天花板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朵看似简单的葵花,实则暗藏着无数的玄机,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人们的巧思妙想。甚至连灯口、风道口都精心地装饰着石膏花饰,沥金贴银的工艺更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
迎宾厅的设计堪称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为贵宾们增添光彩的场所,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步入其中,一条由三吨重的纯羊毛地毯铺就的通道便引领着你走向大厅的深处。地毯的质地厚实柔软,毛绒细腻光滑,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这里的尊贵与荣耀。而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无疑是那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巨幅国画。由两位杰出的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联手创作,生动地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与雄伟。大厅的墙上还悬挂着松、竹、梅的国画,寓意着坚韧、高洁与长寿,让人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此外,两侧的福建脱胎漆器花瓶更是工艺精湛,形态各异,为整个大厅增添了一抹独特的亮色,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其中。
接待厅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同样弥漫着庄重而又热烈的氛围。大吊灯与沥金天花板交相辉映,织锦软包环绕着整个大厅,既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保暖效果,又彰显出一种高品位的格调。门厅前的一块大屏风以铁画为饰,古朴而又典雅,墙面上那幅《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的巨幅国画更是气势磅礴,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奔腾不息的河水所蕴含的力量。案几上陈设的景泰蓝、玉雕、瓷器等国粹珍品,每一件都堪称艺术的瑰宝,让人在欣赏中不禁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感叹。这里不仅是接待外宾、签署协议、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者。每一次的谈笑风生、每一次的握手告别,都在这案头的字纸与酒杯余温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仿佛要将这一段段珍贵的历史片段永远定格在这里。
凝视着人民大会堂外的国徽,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国徽,它凝聚着家国的尊严,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荣耀象征。它见证了国家曾经的苦难与艰辛,也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仿佛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离开人民大会堂后,我们漫步来到了由梁思成与林徽因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心中满是敬仰之情。他们是伟大的建筑师,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更是令人称羡的伴侣,携手走过了无数的风雨历程,在建筑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谱写了一曲关于爱情与梦想的壮丽赞歌。而国徽的设计,也同样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是他们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热爱的体现。
我们还走进中山公园、文化宫,再到太庙与故宫,这些古老的建筑庄严肃穆,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它们是中华民族根脉的传承,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琉璃瓦,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犹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