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机会在这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提升红菜薹产业的质量效益,要紧紧围绕“技术培训、品质提升、市场拓展、品牌打造”几个核心,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将“威宁红菜薹”打造为全国知名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开发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此刻的我们】
“蒋姐,今天能采多少红菜薹?”
“采收已近尾声,每次采收大概有500多斤吧。”11月23日,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小海镇小张关村红菜薹种植基地,埋头采摘的蒋甜芬直起腰说,“会长,我正想找你,明年我还想扩大规模,你帮我多留点种子嘛。”
“蒋姐,放心,只要你想种,种子包在我身上!”
蒋甜芬口中的会长,名叫赵庆升,是贵州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也是威宁红菜薹产业协会会长。
作为威宁红菜薹产业发展的领头雁,赵庆升自豪地说出一组数据:今年,有50多家省外销售商长期住在威宁收购红菜薹,全县种植红菜薹的群众有6000多户,预计户均增收9万元以上。
为什么农户抢着种植红菜薹?赵庆升以蒋甜芬为例,算了一笔发展账——
去年,她家试种3亩红菜薹,收入4.6万元。今年,扩大面积种了20亩。
收益好,扩种快。经过5年发展,红菜薹正成为当地蔬菜产业“新贵”,风头盖过白菜、大白萝卜等“老牌”品种,成为群众增收致富“香饽饽”。
一组统计数据,可看出红菜薹产业发展之迅猛:2020年2000余亩;2021年5000余亩;2022年8000余亩;2023年超万亩;2024年超过3万亩;今年更是达到5万多亩。产值也从2020年的2000多万元预计增长到今年的6亿元。
相比于一直扎根威宁高原的白菜、白萝卜、莲花白等蔬菜品种,红菜薹则是不折不扣的“蔬菜移民”。原产于湖南湖北一带的红菜薹,属低海拔地区传统种植品种,后来被赵庆升带到乌蒙高原落户并推广。
十年前,在外打拼的赵庆升偶然吃到红菜薹,感觉味道不错,一问价格不便宜,通过对红菜薹深入了解后,产生了引回家乡威宁种植的想法。从低海拔平原到高海拔山区,红菜薹适不适应?通过试种,他很快找到了适合品种。
2020年,赵庆升回乡,成立贵州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带头种植。
“在湖南湖北等产区,红菜薹一般在10月种,11月、12月上市。在威宁可提前到8月种,9月、10月上市,反季节,价格好。”赵庆升说,威宁高海拔,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种出的红菜薹口感和色泽都属上品,使得产品一进入市场便得到消费者青睐,收购商寻踪而至。
有群众想跟着种,赵庆升提供种子,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只要种植管护技术到位,亩产值均超过万元。可观的经济效益让种植红菜薹的群众越来越多。
为了规范种植管护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打通销售市场,2024年,赵庆升牵头成立了威宁红菜薹产业协会,并被推选为会长。“我们通过免费开展培训,提升群众种植管护技术。连续举办两届威宁红菜薹产销对接会,邀请全国各地的销售商到威宁考察,进一步打通了销售渠道。”赵庆升说。
【未来五年这样干】
“在充满发展新机遇的‘十五五’,我们正在制定发展规划,目标是把小城红菜薹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赵庆升说。
贵州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侧重于选育适合威宁种植的优质品种,计划新增优质品种4至5个。探索种植管护技术,为种植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同时拓展更多销售市场,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威宁红菜薹产业协会则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组建专家工作站,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年均培训5000人次以上。推广优质品种和绿色防控技术,探索制定全产业链标准。巩固拓展线下销售渠道,推动线上销售占比提升至30%。开发3至5个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申报绿色认证和地理标志,全力打造“威宁红菜薹”区域公共品牌。
“‘十四五’期间,威宁红菜薹种植面积增长25倍,覆盖带动6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带动1.2万人就业。”赵庆升说,今后五年,红菜薹产业协会计划带动全县红菜薹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产值超过12亿元,覆盖带动1.2万户以上群众持续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