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法制报)
□ 本报记者 张志青
在深州市大流村的村东北处,有一片庄严肃穆的陵园,那里长眠着144名晋察冀边区独立警卫营的烈士。六十多年来,总有一个身影穿梭在墓碑之间,砍藤除草、擦拭墓碑、栽植花草、讲述历史……用岁月践行承诺,用坚守告慰英魂。他就是深州市大流村村民张良台。
11月19日,记者联系到张良台的儿子张跃夺,他说,父亲守护陵园,不图名不图利,现在虽已是85岁高龄,但心里始终放不下,惦记着陵园的事。
对于张良台来说,能守护烈士陵园,是他最自豪的事,是他最高的荣誉,他会一辈子守护好这些为人民而牺牲的英烈。他曾先后被评为诚实守信类“时代新人·衡水好人”“时代新人·河北好人”。
守墓的故事还要从1940年说起。当时,日军对深州地区展开大扫荡,为掩护大流村百姓撤离,晋察冀边区独立警卫营的144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在八路军拼死保护下,张良台的父母幸存下来,他们和村民一起将烈士遗体安葬在村北林地,决心守护好救命恩人的坟茔。
从父辈到张良台,为烈士接力守墓。从小跟着父亲为烈士扫墓的红色种子在张良台幼小的心里扎下了根。1964年,退役返乡的张良台担任村民兵连长,接过了为烈士守墓的接力棒。他把全部身心融入陵园守护工作中,除了日常维护,逢年过节,张良台都会去墓地祭奠,打扫落叶、为烈士添土、擦拭碑上的灰尘、陪烈士们说说话,让这些英魂不孤单,这一守,便是数十载。
每年清明,张良台照例到墓园查看,擦拭墓碑、整理绢花、清扫垃圾……为的就是给长眠于此的烈士一个干净整洁、庄严肃穆的环境。尽管每年都重复这样的工作,但面对墓碑的张良台仍然不能平静,他说:“这是庄重,也是礼敬。”
守墓代代传承,八路军恩情永不忘。他经常向民兵讲述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战斗故事,许多民兵深受感染,纷纷参与维护工作,一同到烈士墓地砍藤除草。除了教育子女,张良台还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革命烈士的故事,让红色精神一代代传承,子孙后代继续为烈士守墓,成为一种责任。
20世纪90年代,大流村所在的北溪村镇进行土地规划,涉及烈士墓地。得知消息,张良台立刻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这里埋葬的是烈士,他们为救老百姓把命都搭上了,不能破坏啊!”情况反映到有关部门,烈士墓得到保护。2022年1月,有关部门对墓地进行修葺改造,树立烈士纪念碑,四周加筑围栏,修整硬化通往墓园的道路,整体环境变得更加庄严肃穆。
现在每逢清明节,前来祭拜扫墓的烈士亲属以及瞻仰凭吊的机关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员工、中小学生和广大群众日益增多,张良台有了新工作,担任义务讲解员。张良台变得更加忙碌,巡陵、联络、祭扫、接待、讲解,面对前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张良台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八路军的恩情不能忘!”
在张良台的心中,他守护的不仅仅是一座陵园,更是国家记忆和红色精神。他如同一棵常青树,扎根在烈士墓园旁,也扎根在人们心中。而他所传承的红色精神,正如同墓园里的松柏,历经岁月洗礼,愈发苍翠挺拔,永远激励着后人铭记英烈、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