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内蒙古工业大学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扎根北疆、服务区域的办学定位,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范式。学校秉持“开放协同、互惠共赢”的工作理念,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拓展与政府机构、行业龙头、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的深度合作,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常态化的合作网络,逐步走出一条汇聚全球智慧、融通各方资源、扎根北疆实践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育之路。
机制筑基 协同育人路径通
学校坚持高位推动,将合作交流工作全面融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大局中进行系统谋划,着力构建规范有序的“协同育人”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制度引领,制定完善的合作交流系列规章制度,畅通合作项目全生命周期,规范前期洽谈、协议签署、中期执行与后期评估工作。明晰校院两级权责,构建起“学校主导、部门主责、学院主体、师生主动”的四级联动合作交流机制。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化运作平台,着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建立“企业需求库”与“学校成果库”,实现产业技术需求与学校智力资源的高效、精准匹配对接。通过系统化的机制建设,学校协同育人路径高效贯通,合作项目“成活率”与“产出率”显著提升,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机制进一步畅通。
平台架桥 资源共享动能涌
学校系统推进多层次、跨域化的平台体系建设,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学校构筑高水平学术交流对话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论坛,会聚国内外学术精英与产业专家,推动前沿理念交流与跨界知识融合,提升师生产学研国际化视野。学校拓展面向全球的产学研用协同网络,重点推进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学校推动“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化,聘任企业导师,系统性引进合作企业中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与校内学术导师共同构成“双师型”指导团队,实现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双轨融合,全面提升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的技术应用与职业发展能力。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立校企联合引智基地与创新实践平台,精准引入企业技术资源与实战专家,拓宽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育资源。通过平台体系的持续建设,实现资源要素在校企、国内外之间的双向流动与价值增值。
人才赋能 产教融合成果丰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系统性地将外部优质资源内化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动能,实现人才的卓越成长与有效供给。学校创新校企协同培养模式,推行定制化“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项目,携手行业领军企业,共同规划设计定向培养单元,将行业技术标准、职业规范与企业文化前瞻性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岗位需求间的精准匹配与无缝衔接。学校积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推行“微专业”学习机制,将合作企业面临的真实技术问题与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科创训练的核心课题,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学校完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长期追踪机制与用人单位满意度定期调研机制,持续优化招生策略并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就业市场反馈对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通过人才赋能的系统举措,将校企合作的潜在势能逐步转化为支撑产业升级与人才培养的现实成果。
学校通过“机制筑基、平台架桥、人才赋能”三位一体的系统推进,进一步夯实了合作交流工作机制,深化了合作交流育人路径,提升了培育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效能。通过学校教改项目、自治区高校党建思政示范项目的立项支持与系统研究,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育人共同体,注重合作质量提升与内涵深化,持续赋能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
(刘炯)
上一篇:庄子峁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