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终场哨响,湖北省黄石市2025年校园足球联赛尘埃落定,桂冠又一次花落大冶市金山店中学。教练刘学没有欢呼,只是蹲在崭新的绿茵场边,用微微颤抖的手掌摩挲草皮——从2014年坑洼的黄土坡到如今标准化球场,他见证了一座鄂东小镇用十年时间,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师生”五方协同之力,奏响校园足球融合育人的动人乐章。
故事的起点,是2014年5月的一次人生选择。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优秀毕业生刘学,放弃省城职业俱乐部机会,来到金山店镇中学。迎接他的“足球场”,是一片尘土飞扬的黄土坡,球门由钢管焊制,几个孩子追着破旧足球奔跑的身影,刺痛了他的双眸。
“刘老师,我们能像电视里那样踢比赛吗?”瘦小女孩汪倩倩怯生生地提问,女孩期待的眼眸成了留住刘学的“锚点”。没有场地,他带着学生用石灰划线;缺乏器材,就用旧轮胎、竹竿自制训练教具。“最初不是教足球,是守护孩子们眼里的光。”刘学的坚守,为小镇足球埋下第一粒种子。
转变的契机,始于2015年6月镇党委政府的一场专题调研,调研结束后,镇党委政府随即出台“硬核政策”:每年单列20万元专项资金,且承诺“逐年递增、只增不减”。这笔资金全部投向“离孩子最近的地方”——场地升级、器材更新、学生营养补给、教练专业培训,为足球教育筑牢政策资金“双保障”。
2022年10月,镇中心学校校长雷正树推动的“校园革命”更让足球融入教育肌理。足球从“体育老师副业”升级为“一把手工程”,每月一场的“足球圆桌会议”固定召开:校长、班主任、教练、家长代表围坐议事,针对队员学训疲惫问题定制文化课提升专属计划,为班级联赛与考试周错峰调整赛程。“打破足球与教育对立的旧思维,才能让运动真正成为育人载体。”雷正树的理念,破解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痛点。
刘学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叠特殊的“足球成长存折”——记录着每个队员的进球数,运球、助攻、体能等进步情况。当年提问的汪倩倩,就在这本“存折”里完成蜕变:每天清晨六点练球,放学后顶着夕阳加练射门,甚至在雨中反复打磨定位球弧线。
“存进去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坚韧。”刘学说。汪倩倩的文化课成绩因专注力提升稳步提高,“存折”也越积越厚:从镇联赛最佳射手到市联赛MVP,最终收到国少队征召函。如今,她已是国家女足集训队成员,成为小镇足球少年的“精神坐标”。截至目前,该镇已累计斩获15座黄石市校园足球冠军奖杯,20余名队员获市级以上专业集训资格,60余名队员凭借足球特长进入重点大学深造。
在如今的金山店镇,足球成了孩子们最熟悉的“方言”:课间十分钟讨论战术,每周三下午全镇中小学同步开球,绿茵场的呐喊声传遍小镇。
“金山店镇足球的可贵之处在于构建了良性教育生态,”黄石市体育运动学校足球项目负责人、市足协副秘书长王庚评价,“这里的实践让‘五育并举’有了鲜活注脚。”
原标题:小镇奏响“绿茵曲”——湖北大冶金山店镇书写校园足球传奇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