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与中国、与上海合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具体的现实。” 在25日举行的市政协2025年情况通报会上,多位驻沪领馆官员、驻沪商会和外资企业代表表示,他们坚定不移地看好上海,愿意继续与上海深化合作,为助力上海“十五五”开好局起好步、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优化入境游服务体系、助力外籍人士更好融入上海建言献策。
上海正在成为一个象征
巴西总领事奥古斯托深刻感受到巴西与上海合作的不断推进。他举例说,“今年八月,巴西中心在杨浦正式启动,这是一个创新的公私合营枢纽,帮助有兴趣进入中国市场的巴西提供设施,建立联系,也帮助中国企业家拓展巴西市场的商业计划,成为了能为大学、研发中心、初创企业之间进行互动的一个平台。”
在他眼里,“上海正在我们国家成为一个象征,它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灯塔”。
“同舟共济”,在发言中,马来西亚驻上海总领事沙哈菲兹用中文引用了这样一个古老的成语。
在他看来,上海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和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战略枢纽的定位相得益彰,互免签证政策也为双方最优秀的人才提供了共同创造和推动下一轮技术进步的平台。
“上海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户和主要目的地,魅力不可抵挡,这座城市把深厚的历史和大胆的现代化完美融合,令人惊叹。”沙哈菲兹说,上海不仅是一座观光的城市,更是一个体验通向中国未来的重要窗口。
“我来到上海是因为我深信,在这座城市的支持下,我们的研究所能成为世界领先的研究机构之一。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一切也坚定了我的信念。”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教授克里斯多福•伊拉•布拉夫说。在他看来,上海具备足够的连通性,能让学校机构与世界开放交流、互通有无。他还额外强调了上海的宜居,“一个人想有好的工作环境、有趣的办公室以外的生活,上海就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引领新一轮贸易生态
每年如期而至的进博会,让外籍人士切实感受到中国及上海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今年进博会美国馆的面积和参展企业的数据都是过去三届之最,充分体现了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他注意到,今年上海对自贸区条例进行了修改,此次修改对接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为自贸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确立了更高的标准。“上海美国商会及其会员企业见证了自贸区从探索先行到全面深化的历程,我们希望上海自贸区在机制改革创新方面的不断突破能够为外资企业提供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中国的外资政策树立制度创新的新的标杆。”
在比利时驻华使馆经济外交顾问朱伯彦眼中,上海有独特的优势来引领中国下一轮贸易发展。他向上海有关方面建议,要在离岸贸易、跨境电商中要取得优异表现,需要关注互联互通,监管创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互信和共同目标的良好的合作框架,我们公司在上海扎根落地,在此我深表感激。”巴油工程服务(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贝纳铎盛赞了中巴两国不断深化的合作。在合作互信的基础上,他建议,上海可以实施一个标准化的主动的信息传达机制,使得外资企业从运营第一天起就能最大化地对地方经济作出贡献。
“通过优化这些流程,完善国际专业人才的支持生态,上海可以进一步巩固作为全球企业首选目的地的地位,更高效的人才流动体系也会直接带来更强的商业信心,更大的投资规模以及更加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贝纳铎说。
让更多外籍人才融入上海
在建言中,不少外籍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今年以来不断深化、扩大的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
“中国政府自2023年底实施并持续扩大了免签政策的实施,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职业角度,我都非常受鼓舞。”通济隆外币兑换(中国)有限公司全球批发业务总监、亚太区执行董事何穆凯表示。他建议,上海政府要继续促进所有支付方式的可用性,进一步提高入境旅客对上海本地特色旅游景点的认知度和知晓度。
以过境免签政策为一个好的开始,多位外籍人士建议,进一步创新试点,优化外国人签证、居留政策,助力更多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融入上海,深耕上海。
白玉兰奖获得者代表,吉欧媂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希德,写过一本《八步助您在中国成功》的书。这位1996年就首次来到中国的“中国通”关注到,上海已经为STEM专业人士引入了K类签证,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我们还可以有一些额外改进,比如为急需的顶尖人才开设快速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士将居留许可延长至3或5年,这样才可以吸引新一代的全球人才。”他说。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总监及法国业务部全球主管合伙人贺朗·瑞纳认为,可以优化并且加快技术、金融、科研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签证申请流程。他还关注到,“我们要从政策红利转向创新的红利,要有一个全流程的落实来确保吸引人才,吸引人才的家庭,不仅是在工作区域,也要延伸到他们的个人生活中。”
原标题:《面对不确定性,在这场通报会上,他们坚定地看好上海》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林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