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耗材集采席卷行业3年后,一众国产骨科龙头最终于今年Q1季度交出了一份止跌反弹的成绩单,并在接下来的2个季度持续迎来复苏式增长。
智通财经了解到,国内骨科头部企业在近期陆续披露了其2025年Q3财报,其中多数企业在当期实现了营收与净利双丰收,尤其是海外市场拓展逐渐成为多家企业的业绩增长新引擎。
业绩的增长也反映在了各家企业的股价表现上,例如截至11月25日,春立医疗年内AH股价涨幅均超过90%,大博医疗和威高骨科年内股价涨幅分别为56.83%和20.72%。然而,在友商股价一路反弹狂奔的同时,作为业内率先走出集采低谷的爱康医疗(01789)却以17.23%的年内涨幅居于人后,甚至还面临着被踢出港股通名单的风险。
股价反弹滞后,低位震荡等待时机
其实在今年上半年,随着骨科耗材行业的持续复苏,爱康医疗的股价也出现了稳步回升并将涨势一直延续至7月30日,当日公司盘中股价一度触及7.24港元年内高点,年内累计涨幅达到53.72%。
但随后公司股价便开始高位盘顶,并于8月28日大跌近14%将股价区间重新拉回6港元附近。造成这一剧烈震荡的源头在于前一日公司盘后披露的2025中期业绩。
在骨科耗材行业持续复苏大背景下,业内多家企业的业绩表现都十分亮眼。数据显示,25H1季度,大博医疗和春立医疗和威高骨科的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76.69%和44.85%和52.43%;三友医疗的当期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高达2083.64%,实现了超20倍的增长。相比之下,爱康医疗当期净利润涨幅为15.34%。
这一表现印证了市场此前对国产骨科耗材行业的判断,即随着各大品类的集采执行1-2年周期以上,渠道库存逐步消化,规模效应显现,企业将开始享受以价换量的红利。
不过将业内头部企业的25H1营收与集采前高峰期对比,爱康医疗以45%的增幅位列第一。相比之下,威高骨科和三友医疗的当期营收较集采前高峰期减少了64%和52%。从后续的股价走势来看,市场很显然并未将营收增长表现纳入公司估值反弹的权重中,这也就导致了爱康医疗在今年下半年股价的持续低迷。
以当前的市场偏好来看,投资者似乎更倾向于海外市场拓展加速的企业。从市场角度来看,根据《财富》统计数据,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在2024年增长至622.2亿美元,并预计在2032年突破94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稳定在5.3%。在国内传统骨科市场被集采覆盖进入存量市场竞争的当下,进军海外市场获取第二增长曲线,几乎已成行业头部企业的必选项。
以年内股价涨幅相对较高的春立医疗为例,其是国内较早一批率先出海的国产骨科耗材企业之一,很早就开始进行自有品牌和OEM品牌同步出海策略。随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业务,高速增长的海外收入已成为其重要收入来源。今年上半年,春立医疗的海外收入占比已达4成。相较之下,爱康医疗则依然将业务重心放在国内,今年上半年爱康医疗的海外收入占比为18%,虽然表现在头部5家企业中位列第三,但依然与春立医疗和三友医疗存在较大差距。
从技术面来看,8月28日,爱康医疗在股价大幅下跌并伴随着单日成交量放大至5516万股,与此同时BOLL线开口放大,股价向下迅速跌破下轨,意味着短期行情加速下跌。经过近一个月的震荡后,BOLL线上下轨才在9月24日起逐渐收缩,意味着市场进入低位横盘整理状态,直到10月20日才出现新的方向性突破。
后续虽然爱康医疗股价在BOLL线上下轨之间来回震荡,但未观察到成交量放大支持,且没有形成有效实体K线突破,在技术面上属于BOLL线指标“假突破”,预示着目前还不是投资者短线介入的最佳时机。
离打响“保通战”只差一步之遥
不难看到,自今年中报披露后,爱康医疗便开启了约3个月的横盘震荡期。从8月29日至11月25日,其区间股价涨幅仅为0.36%,但区间振幅却达到23.10%,在维持了稳定横盘效果的同时区间内股价波动同样较大。
期间买方资金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使其大部分筹码锁定在吸筹区域,且场内的筹码平均成本一直维持在6港元附近。截至目前,场内在5.52港元支撑位上方形成筹码峰的同时,70%和90%筹码重合率达到78.57%,说明场内筹码高度集中,股价波动幅度在技术层面会维持较低水平。而这或许将成为爱康医疗在今年“保通”的关键。
据智通财经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和港股通下一轮定期调整时间在明年3月,检讨结果公布时间在2月25日,检讨周期则为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目前爱康医疗该检讨周期内日平均市值为63.49亿港元,仅较目前61.15亿港元市值门槛高出2.34亿港元。考虑到现已时至11月末,距离港股通最新一轮调整考察期结束仅有约1个月时间,因此爱康医疗需要保证当前市值稳定,以便不会在新一期港股通调整中出局。
在此过程中,港股通资金或许会成为稳定爱康医疗日均市值水平的关键。正如前文提到,近2个月来,爱康医疗的股价一直在低位震荡。对应经纪商交易情况来看,近60日爱康医疗卖方席位前五位分别为花旗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瑞银和盈透,分别卖出1559.68万股、1128.70万股、1004.20万股、961.04万股及297.4万股。而买方来看,中国投资(沪港通)为最大买方,累计买入4618.60万股。按持股比例计算,目前中国投资(沪港通)和中国创盈(深港通)对爱康医疗持股比例分别为13.78%和8.95%。
经过2个月的持续买入后,目前中国投资(沪港通)已超过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成为爱康医疗持续比例第二大的经纪商,一定程度说明内地散户投资者对爱康医疗后续股价反弹的预期。经过中报后的一轮震荡期后,爱康医疗如今的PE估值跌至19.51倍,已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较公司近1年平均估值低9%,因而在骨科耗材行业持续回暖背景下存在一定的博弈空间。